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唐诗宋词中“秋”的解读(2)

时间:2017-04-08 08:59来源:毕业论文
(二)悲秋思文的形成 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秋风秋雨使人愁,除审美和心理因素之外,亦有科学依据。从气候规律来看,几乎每一次秋雨都


(二)“悲秋”思文的形成
“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秋风秋雨使人愁,除审美和心理因素之外,亦有科学依据。从气候规律来看,几乎每一次秋雨都伴随着一次次冷空气的活动,即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在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状态,容易引发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被称为“低温抑郁症”。[5]也可以称之为是“季节病”。这时,秋天草枯叶落,萧条肃杀,并开始向死寂的冬天过渡。因此,秋的主要基调是悲凉与愁苦。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秋”不仅仅只是一个季节的名称,也是一个具有情绪化色彩的词,悲秋诗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一代代传承下来,饱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古代文人以“悲”为秋天的定性,悲秋之诗由此而来。悲秋主题在我国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曾被著名学者王立梳理归纳为“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之一。
翻开中国文学是灿烂篇章,人们发现早在《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秋天的诗篇:“蟋蟀在堂,岁聿其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以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说秋天已到,一年将终,若不及时行乐,岁月将不饶人。这首诗由秋景出发,掺杂着伤悲的喜悦,反映了及时行乐的主题。还有《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作者对向往事物的不懈追求。以秋为背景,也衬托出作者急切追求,却求之不得的失落之感。《召南•草虫》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显而易见,表达的也是秋季的愁思。《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俱腓,乱里瘼矣,爰其适归。”诗歌创作者不仅今开始写秋景,且注意到了百卉俱凋,出现了凄凄之感。《毛诗序》对这首诗的解释是:“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郑玄则从秋草的意象出发,作了更细致的分析,:“凉风用事,而众草皆病,兴贪残之政行,而民困病。”后者的解释似乎更合诗意。秋风,象征周幽王的暴政;百卉,象征民众。这里的秋意象,意着肃杀和衰败,以及由此而生的悲愁,可以说是文学中秋原型的胚胎 唐诗宋词中“秋”的解读(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465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