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看托尔斯泰的爱情观(2)

时间:2020-03-06 21:30来源:毕业论文
第一节 《安娜卡列尼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2 1.客观引导着女性解放 12 2.无情鞭挞着黑暗社会 12 第二节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13 1.在爱情观


   第一节 《安娜•卡列尼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2
      1.客观引导着女性解放    12
      2.无情鞭挞着黑暗社会    12
   第二节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13
      1.在爱情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3
      2.在婚姻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4
      3.在道德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导 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那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置。” 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创作构思宏大,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反映出了很多重大的问题,有农业问题,俄国农村前途问题,还有一系列家庭、婚姻、爱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说这部著作是认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欧洲国家,《安娜•卡列尼娜》一出版就受到了很多文学家和批评家的关注,斯特拉霍夫在给托尔斯泰的一封信中说:“《安娜•卡列尼娜》每一部问世,报刊上就急忙报道,议论纷纷,就像评论一个新战役或者俾斯麦的一句新的名言一样。” 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这部作品非常高的评价,称它是“当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可以与之媲美的作品”。 托马斯•曼指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现代史诗,是“各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社会小说”。 同时托马斯•曼评论安娜的形象是“一个由于热恋而失足、但本质上是高傲的、胸怀磊落的女人” 。罗曼•罗兰作为“最托尔斯泰式的法国作家”也对《安娜•卡列尼娜》推崇备至,并且指出安娜的爱情充满了激烈专横的性质。当然,也有小部分否定托尔斯泰的学者,如屠格涅夫、阿历克赛等,在此就不多做展开了,因为纵观学界,无论是俄罗斯、苏联的作家评论家,还是欧美的作家评论家,他们对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和作品在总体上是肯定的,推崇的。
在中国,且将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学界大多用社会历史批评范式对托尔斯泰的作品进行研究,周立波称得上是明确使用社会批评方法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人,他肯定了安娜的美丽、勇敢与真实,但是他也称“延安的女孩们,少妇们,没有安娜的悲剧。” 这明显是时代的局限,他用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忽略了安娜形象的恒久性,这也造成了对安娜形象解读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代表文章还有廖世健的《试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王西彦的《论“安娜•卡列尼娜”》、彭慧的《怎样读“安娜•卡列尼娜”》等,他们对周立波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总结。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今天,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安娜的女性形象,有关论文更是数量繁多,研究主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向:第一,安娜的爱情悲剧方向,如甘海泉的《安娜的爱情观与她的悲剧命运》不但分析了安娜的爱情观,而且进一步探究了托尔斯泰的感情态度;马玉敏在《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一文中揭示了爱情至上和爱情的幻灭造成了安娜悲剧命运;第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安娜的形象,具体文章有张绍梅的《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王晓红的《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杨四美的《从女性视角解读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肖菲的《俄罗斯传统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理想女性”观念》等;第三,从托尔斯泰的宗教观探索安娜的爱情,具体文章有于洋的《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这篇文章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解读,进而探究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和思想矛盾。 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看托尔斯泰的爱情观(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4763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