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飞。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这两首词均采用了“虞美人”这一词牌形式,在行文以及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我们在对其品读和感悟的过程中,似乎能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当时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之产生了一种穿透时空与距离的奇妙共鸣。
一、典型意象选择与组合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虞美人·听雨》中意象的选择各不相同,但在意象的结构布局上,却是相同的,即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进行画面描绘,并最终将这一中心点加以升华,使之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围绕着“愁”这个抽象概念,派生出一系列象征性极强的意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春水”,这些意象都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然而也正是这些美好的事物经过李煜这个“以血书者也”[1](p8)的悲剧帝王之手,在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尖锐对比中,愈发凸显出了词人凄凉悲苦的困苦境况。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李煜无疑就是这种悲剧当中的典型。“春花”、“秋月”无论在现实中,或是在古诗词中通常都是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这样的意象,通常带给人的感觉都是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象征着和谐、圆满。然而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无心观赏,只是企盼这一切能够尽早完结。俞平伯《读词偶得》:“奇语劈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日日以泪洗面,遂不觉而厌春秋之长。岁岁花开,年年月满,前世茫茫,能无回首,故人情耳。”[2](p31)公元974年,宋太祖派曹彬攻打南唐。次年,南唐灭亡,后主肉袒出降。曾经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帝王,至此沦为阶下之囚,圈禁于一隅之地。当李煜再看到眼前的美好时,也终觉是水中花镜中月,反衬出现实生活的凄凉无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所以这种让人想起昔日美好而觉今日伤悲的事物还是尽快结束的好。“往事知多少?”眼前的美好不知“何时了”,过往的欢乐、尊贵、自由却都往往与这些美好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花再美,秋月恁洁,却“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这两句发自内心振聋发聩的诘问,深刻地表现了他心中难以排遣的无限忧愁以及对转变现实的无力之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虞美人·听雨》共性比较(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7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