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看苏轼与另一个为政者司马光的关系。司马光曾说:“轼与文仲皆疏远小臣,乃敢不邂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上书对策指陈其失,隳官获遣,无所顾虑,此臣不如轼与文仲远矣。”[9]司马光本来也竭力反对变法,经常在皇帝面前与王安石争辩,由于对新法不满,司马光与苏轼也是互相抵触的。在王安石变法之时,司马光与苏轼是一对志同道合的人。司马光在苏轼被贬期间一直与其有书信往来。此后神宗死了,哲宗当上了皇帝,司马光回京主国政,这时期应该是苏轼最美好的时光了。但是,尽管苏轼坚决反对新法,在被贬流亡时候,他认识到新法的有利之处,便与司马光进行了一场论战。苏轼与司马光私交甚笃相知至深,但是苏轼在政见上不见风使舵,并且因为不附和司马光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自知这样做进退两难,但是却视得失进退为齐一,与那些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政治人不同。所以苏轼在政治上从来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不管是友是敌,苏轼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从不为其他事物所变,苏轼确实令人敬佩!
二 以道事民,仁人爱物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一)以道事民的思想渊源
苏轼整个思想体系主要是其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中又以民本、仁政思想为主,它源于先秦儒家思想,同时又兼并、吸取了法、墨等诸说,形成了苏轼重民、爱民的政治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大动荡中,意识到了人民群众是存在巨大力量的,从而肯定了平民百姓的价值,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则进一步发展成了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10]这一思想经过后代的实施,尤其是唐太宗的光大,的确起到了较为理想的统治效果,后来逐步就形成了儒家具体的仁政观。故宋建国之后,就一直重文轻武,他们把儒家仁政思想推向了又一个巅峰,对民实行仁政,但这一仁政的中心内容与先秦儒家所鼓吹的仁政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徒有其名。
苏轼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人生目标就是要建功立业,他很欣赏唐代杜甫“流落饥寒,终生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的精神,敬仰屈原的经世济时的人物,还崇拜范仲淹等人,向往做一位经世济时的儒生。因此,他一生拥有一个积极入世之心,这不仅立足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且苏轼为了江山社稷能够牺牲自己,为了寻求真理更是汲取了中华民族众多志士仁人的人格精神。从苏轼的政绩来看,他确实为当时的百姓做好不少好事,因为百姓的拥戴,朝廷一直很想提拔他,范祖禹在元佑五年一直向朝廷举荐苏轼,但最终苏轼未能入阁。苏轼是在儒家这一个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士大夫,他是具备真正的实干才能的,他和唐代李白是有根本区别的,李白只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但是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而苏轼不管是身居安职还是被贬之后,都是真正拥有治民之术的臣子。
浅谈苏轼的“以道自任”(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