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件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借用了孙权的典故。处于弱势的孙权与刘备联盟打败了强大的曹操,成功的保卫了国家。“风流”指孙权他们开创的丰功伟绩,由此而来感叹:只可惜,现在我登上北固山,却无处寻找孙仲谋他们当初开创丰功伟绩的痕迹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思是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的判乱。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是颂扬刘寄奴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大败敌军那气壮山河的气势。作者通过颂扬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为国抗金的坚定信念,他梦想成为孙权式的英雄人物。
上片:作者借京口历史人物的业绩,隐隐约约地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前,赢得仓皇北顾。”也是用历史典故。元嘉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兵。本想赢得像汉朝霍去病那样大败匈奴的大功,最后却落得一败涂地、仓皇逃命的下场。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就是告诫南宋统治者,要想抗金成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千万不可草率行事,而当权者更不能听信谗言。因而,后来由于宋文帝没有听取辛弃疾的建议,果然应了这个“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我站在北固山上,北望中原,仍然清晰记得,四十三年前,我从扬州城下经过,扬州城里一片烽火的情形。辛弃疾率兵南下,本是想凭借强大的国力,北伐中原,收获失地,恢复大业。然而根本没想到,宋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撒起就没有多大的理想,只想苟且偷安保住自己的皇位,导致虽有较强的国力,但是军队的战斗力极差,无法保家卫国,最终出现两个皇帝一齐被掳的千古笑话。南宋小朝廷更是昏庸无能,使得不知有多少像辛弃疾一样的豪杰英雄空固然有一腔爱国之志,却苦于毫无用武之地。自己南下四十三年已经过去,人已垂老却壮志未酬。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回到现实,便使辛弃疾痛心疾首。当年刘义隆的草率出兵,最终一败涂地,王玄漠更是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词。老百姓是安于现状的,也是最容易忘却悲哀和耻辱的,当年拓跋焘一路追杀,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而现在佛狸祠下却香火很盛,“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极为忧心如果不迅速收复失地,老百姓就会逐渐地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本是宋室的子民,以后再想要收回,那就更不容易了。可叹辛弃疾一心为国,深谋远虑,却是无人能识,一直得不到重用。表现出他虽然老之将至且不被重用,但仍然忠心不渝的思想感情。
“凭谁问谦颇老矣,尚能饭否?”又是用典,作者一腔复国的热情无人能理解。 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且他的政敌亦无时无刻不在窥探着哪怕一丝可利用的机会去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凭谁问”三字包含着浓烈的悲愤与无奈。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视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词人在这首词末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岁虽高,但尚有余勇,仍愿为国效力。反映出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试论辛弃疾词的豪放与婉约(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