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身才能的高加林在有权势人的压迫下被摧残成了如此之模样,读来不让人深为之痛心。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失业,为高加林的生存困境抹上了浓重一笔。
(二)生活的贫困
贫穷,是高加林面临的最直接的生存困境的体现。失业,更使得生活雪上加霜。路遥在小说中是这样写高加林的生活变化的:
“他最近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右手的两个手指头熏得焦黄。可是纸烟却没有了——准确地说,是他没有买纸烟的钱了。当民办教师时,每月除过工分,还有几块钱的补贴,足够他买纸烟吸的。”[2](p13)
从这里看出,高加林失业前后对比可见一斑!失业直接导致没钱买烟,家里的灯油和盐都几近瓶底,一家人生活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因此高加林的父亲安排他赶集卖馍便也是顺理成章。高加林因为失业这一事件,已是满腹不甘心,加上他是一个做梦都想风光的有志青年,要他提着一篮子馍去热闹的交易市场与那些生意油子为伍,是他极不情愿的。在这一情节里中,高加林的心理活动表露地相当明显:
“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2](p25)
在这里,苦难意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高加林是要强的,也满怀虚荣。也许,苦难,并非一定要在躯体上遭受巨大痛苦,相比较而言,心灵上的挣扎更能凸显出苦难的悲剧性。赶集卖馍,高加林把它看做是一件及其受辱的事情。他自认为自己是沾着书本气儿的清高人,怎能降低身价去和普通百姓站在一起?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摆脱黄土地的羁绊,要他卖馍,无异于是在加林失业后受到创伤的心灵上撒盐。但是生活就是如此无奈,因为他已经不是人民教师。家里虽然贫穷,而人总归要生存的,他硬着头皮也要挤入街上的人群里。他跌跌撞撞的行走着,压根不会像那些熟悉生意之道的人一样吆喝,他只好低着头,当然是为了躲避偶遇到的熟人。此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是在他读高中的时候,他穿着干净的衣服,还别着闪闪发亮的校徽,不知有多么风采。而现在呢,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两样,随着拥挤的人群在街上游荡,心中的苦恼自不在话下。他在心里默默祈祷着:一定不要遇见之前的同学。可是,恰恰就在县城的汽车站,高中同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迎面走来。高加林不得不即兴说谎是去亲戚家探望。从文本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心理的矛盾、苦恼、屈辱、挣扎也是路遥在文本中倾注的苦难意识的表现。
(三)爱情的困扰
爱情是文学作品当中的重要内容,很少有作品与爱情完全隔离,路遥的作品同样如此,但其笔下的爱情既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也没有海枯石烂的甜蜜,相反充斥着泪水,充斥着咸涩。路遥在面对爱情这一主题上,很显然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的,而是把爱情与赤裸裸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小说中,高加林在的两次爱情面前都有极大的困扰,作品里的爱情除了其原有的甜蜜,也传达着几分主人翁的苦涩、无奈。
高加林失去教师职业后,极不情愿地跟着父辈们的老路当上了农民,他的心情是低落的,他甚至是在混日子。但生活总是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主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爱慕之心。高加林懵懵懂懂地接受了巧珍的爱意之后,随即就为自己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感到懊悔。他认为他当前所处的境地不适合谈恋爱,甚至想到了以后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是农民的身份,因为他是和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乡下姑娘恋爱。这不是在承认自己甘于平庸吗?从高加林的性格上看,他不喜欢被束缚在黄土高原上,他始终把事业和理想放在心中首位。他向往着拥有汽车、飞机的喧闹大城市,他像一只笼中之鸟,渴望着凤凰涅槃。但是,巧珍对加林无比热烈的爱情之火给高加林带来了母性般的关怀。她为他的加林哥卖掉一篮子馍,而且巧珍长得漂亮更使得高加林难以抗拒她的爱情。路遥几乎用了一个章节写高加林在面对巧珍爱情时的心理煎熬:一方面,高加林享受着巧珍的温柔体贴给自己疲惫的身心带来的慰藉,另一方面,高加林介意巧珍的农民身份,这与他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驰。毋庸置疑,高加林这种心理煎熬的痛苦程度远远大于他农作时手上被磨出血泡的疼痛。因为,他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将会影响他以后的命运。“从纯粹的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3]而高加林,把很多外在因素都考虑在他和巧珍的爱情里。当然,最终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尽管加林克服心理折磨接受了巧珍的爱,但是在他内心深处还是不甘心的,可以这样说,他要摆脱农村跃进成为一个城市人的追求并没有改变。像文中所说: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从高加林的生存困境看《人生》的苦难意识(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