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还有金兆祥的《国文法之研究》认为:“凡事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分别只须看表词中有否‘不’,‘无’,‘非’,‘弗’,‘莫’等否定副词就可分辨得出。”[4]这种观点称之为形式标准。
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路经盘丝洞,商量着去化缘,三藏说:“今日天气晴朗,与那风雨之时不同。”这里通过“不”字就可以判断这句话是否定句。诸如此类便是依靠是否有否定词判断这句话是否为否定句。
但从实际语言运用看,句中含有否定副词并非一定就算是否定句,如果不是否定谓语的便不一定是否定句。如一开始孙悟空占山为王,日子快活得跟神仙一般,对于那样自给自足的生活非常满足,这时它的徒子徒孙便说:“大王好不知足!”。这里的“好不知足”不是“不知足”,而是“很知足”的意思。它的徒子徒孙的意思是孙悟空太容易满足,这样的生活虽然悠闲自在,但是比起天上的神仙那又差远了。这里的“好不”是一个副词,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是表示程度深的意思,跟“多么”相同,这样的“好不”跟“好”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这句话里面虽然有“不”字,但是并不是否定句。
这样一来,仅仅倚靠形式标准并不能完全判断一句话是否为否定句,于是有些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判断标准。
2. 意义标准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主要从句子的逻辑意义出发,认为: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是否定句。[5]高名凯先生也说过:“句子是逻辑判断的语言表达”。[6]通常用否定词作标志,或者借助某些词语和语句格式来表达否定意义。
如:“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这句不仅仅有否定词“不”,而且表达了否定意义,“不知道这股水是哪里的水”,由上述的意义标准看,这句话是否定句。
但是并不是只要有否定词就一定是否定句,如一开始的孙悟空拜师成功,修成高深功夫之后高傲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它曾经说过:“老孙有无穷的本事”,这句话里有“无”,如果根据形式标准是否定句,但是这里的“无穷”是用来修饰“本事”,并不表示否定的判断,所以不是否定句。
按照上面的举例来看,仅仅靠意义标准,也不能确定某句话是不是否定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形式意义双重标准。
3. 形式意义双重标准
如王力《古代汉语》,就从语义和结构两方面来论述,“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7]这种定义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将前人的定义综合起来,前半句从意义上说,后半句从形式标准来看。此种定义,实际上与意义标准出发点一样。即是说否定句的衡量标准应该是语义特征,而后半句只是对否定句的一种常用形式特征的概括,不能作为判断否定句的充要条件。
但是这样也就规避了仅仅依靠形式标准或者意义标准而带来的错误判断,在判断一句话是否为否定句上更加准确,现在的否定句判断很多都是根据形式和意义双重标准来判断。
如孙悟空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首先最明显的是有“不”这个否定词,且都是否定了谓语“砍”、“伤”,再来是表达否定的意义,“砍不到”、“伤不到”。
再如:“水不能溺,火不能焚。”,这里的“溺”和“焚”都是使动用法,“使……溺”,“使……焚”,有否定词“不能”,且表示否定判断,“水不能使他溺,火不能使他焚烧”,故为否定句。 《西游记》里的否定句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