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苏童《碧奴》中的女性意识书写(2)

时间:2020-12-07 19:32来源:毕业论文
首先,这里对泪的描述,实际上是一种男权文化的一次示威,碧奴周围的女子走的路或许可以说是男权文化给女性规定的一条路,中国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是

首先,这里对泪的描述,实际上是一种男权文化的一次示威,碧奴周围的女子走的路或许可以说是男权文化给女性规定的一条路,中国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是要完完全全服从和服务于男性的,男权文化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是一种伤害,更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奴役。所以,女性一直以来就是逆来顺受的,屈辱忍受,在男性眼中,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北山下的人们不允许哭泣,哭泣就意着死亡,那么这何尝不是一种压迫与奴役,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在那个男性掌管一切的社会中,女性是弱者,女性的世界就只有丈夫和家庭,正是因为封建社会对女性这样那样的残忍的对待,碧奴从心里感到痛苦,不想再这样生活,所以她要站起来反抗,她做决定去找寻自己的丈夫体现了碧奴的自主性,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安顿好一切就走上了寻夫的征程。所有人都不会陪伴碧奴北上寻夫,可碧奴丝毫没有犹豫还是一路向前,一路上遇到那么多阻碍也绝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她的自主性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女人千里寻夫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女人学会哭的过程,是独立的过程,是反抗的过程。所以碧奴学会了用眼泪为武器,与那个时代抗争,碧奴与周围的人及一路上遇到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路上有太多的辛酸和苦楚,面对那么多的不公跟迫害她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碧奴的眼泪那么多,脸上的泪痕跟那一双伤心的眼睛都是女人痛苦遗留下的痕迹,究竟碧奴有多苦,我们无法设身处地的感受。也许结局并不尽人意,但在这一段艰难的路上,却激发了碧奴自身潜藏的力量。对于碧奴坚持的行为曾有的两种很有代表性的阐释,其中一种是认为碧奴这种被动的愚钝的坚持不过是显示了叙述者内在的男权主义伦理。[3](p41)作者写下这篇小说实际意义上不只是为了说明内心存在的男权主义,他想通过这样的写法表现出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女性开始追求自己人格的独立。一种则对之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解读。[3](p41)碧奴之所以有这一路上的种种坚强执着的行为,也是动物的生存本性,面对越来越残酷的遭遇,碧奴的求生欲望一点点的被激发出来,她的独立性也一点点的在加强,一点点更鲜明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一点上,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相同的。比如说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被丁玲塑造程一个流落在外,对糊口有着斑斓的空想,暖和仁慈但率性骄纵的孤傲的女性形象。处在那样一个时代,莎菲与周围的女性相比,是放任不羁倔强执着的,备受挫折但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处处受排挤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别人的嘲讽常常不以为然,人格独立的意识很强,充满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莎菲不断追求着,她的梦想也不断幻灭着,从始至终,她的理想,她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实现过,这所有的一切都使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才形成了她的多重性。茅盾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4](p1)真的是有个中的陈述的。莎菲是追求个性解放和人身自由的,很多人说莎菲是在玩弄男性,在我看来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莎菲的独立与碧奴的独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按照世间万物的平常思维,碧奴是一只葫芦,丈夫岂梁是一颗桑树,两个人正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本就注定了两人的同生共死,福祸相依。丈夫岂梁到大燕岭去了,而岂梁却不是孤身一人,随之而去的还有碧奴的灵魂。碧奴到大燕岭去找丈夫岂梁,不如说是去找自己的灵魂。从一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葫芦没有了桑树的支撑、搀扶,就不会生存的异常漂亮,丈夫岂梁走了,碧奴自然不会很好。但没有丈夫在身边的碧奴也一样独立的生存,只是她的独立完全是在寻找丈夫的路上体现出来的。 论苏童《碧奴》中的女性意识书写(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595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