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扬州评话在清朝时期盛极一时,曾经在当时的全国娱乐文化中占着主导地位。扬州评话历史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对后来的娱乐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扬州评话逐渐趋走向衰微没落,现状令人担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扬州评话的语音变化。在清代盛世扬州评话的语音是官话和方言共存,晚清以后扬州评话语音逐渐开始方言化。本人认为客观看待扬州评话的语音变化,才能科学对待语音问题,主动调整语音,增强扬州评话的活力和竞争力。65117
毕业论文关键词: 扬州评话 ;语音变化 ;人口构成 ;文化特色 ;利弊得失
Abstract: Yangzhou dialect is very prosperous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ountry's position. Yangzhou Pinghua has a long history,profound,the impact is very large. But since the modern Yangzhou Pinghua gradually declined, the status quo is not optimistic, one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phonetic changes in Yangzhou storytelling. Speech is prosperity Yangzhou Pinghua dialect and dialects coexis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Yangzhou became the voice Pinghua dialect. The voice changes objectivelyin Yangzhou storytelling, speech problems to treat scienc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just thespeech, enhance the vit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Yangzhou pinghua.
Key words: Yangzhou Pinghua ;Population culture ;Voice changes; The pros and cons
扬州评话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结构严谨、描写细腻精致、内容丰富多彩、头绪纷繁但又乱中有序而出名,表演上力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趣。此外评话艺人在表演创作中非常注重描绘和宣传扬州本地的风景与特色从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扬州评话历史渊源很久,宋元评话是扬州评话的源头,明代是扬州评话的过渡发展的重要时期,随后才有清代扬州评话的繁荣。其中柳敬亭是具有象征性的代表人物,大概在万历末期,柳敬亭开始说起了评话。一直到明末清初,他就已经声名远扬使得评话开始为人们所了解接受,可谓是评话的开山鼻祖。此后更有王少堂以及他的儿子王筱堂、论文网孙女王丽堂等这些评话名家。顾名思义,之所以叫扬州评话说明起源于扬州,是一种地方性的说唱曲艺。因此进行表演时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扬州方言。但在扬州评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音也经历了许多调整变化以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这种调整和变化,主要由两种因素所决定,一是听众构成,另一个则是当地文化特点。
一、听众构成决定扬州评话语音变化
听众构成与与城市人口构成、城市地位变化等都有内在联系。扬州评话的形式特点属于宋元平话这一类,都是不使用乐器,徒口表演。北宋汴京时代流行宋代平话,其语言运用的是中州官话。到了南宋时期,据史载,南宋初年朝廷为了安抚来自北方的军队,下令让各个军队统帅以及官府在杭州快速建立了二十多座瓦肆勾栏。在这个时期中,语音主要以北方语音为主。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平话艺人的来源和听众的构成这两方面都放生了变化。语音渐渐以北方话与杭州语音相融合,此后便以杭州语音为主。宋元和明代,一些扬州的说书艺人奔赴外地谋生,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各地听众的语音习惯,会将扬州方言与当地的方言相结合 从而对扬州评话语音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柳敬亭说书经历最为丰富。他在全国各地进行说书,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欢迎。他讲话的泰州方言不会很重,语音大概接近官话,并且善于进行调整变化。文献综述他能够在各地各类听众之间都如鱼得水地说书,懂得融会贯通。巧妙地把握语速、语音、语汇,正确处理好谐音、谚语、隐语、俚语、歇后语等等,使得扬州评话的语音必定有了更多地变化,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扬州的人口构成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扬州地处江淮之间,连接南北水系,汉代以来就以鱼米之乡、盐田铜山之地而闻名。南北朝以来,国家经济中心开始向南转移,这使得地处南方的扬州经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隋代大运河开通后,扬州扼守运河长江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各地人员来往频繁,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志士、商人、官员、工人等齐聚扬州,来扬州生存,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烟花三月下扬州[4]”、“春风十里扬州路,月明桥上看神仙[4]”、“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4]”这些诗家写照,无一不透露出当时扬州人口之众多,社会之繁华无比。扬州盐业十分发达,在明代,扬州盐业主要被晋陕商人所控制,到了清代逐渐被徽州商人所控制。晋商、徽商、湖北、江西等外地商人在扬州落脚,也使徽腔、汉调、秦腔等剧种流行于扬州,对扬州评话的语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康熙乾隆年间,扬州大兴土木,豪商大贾,鳞集皆至,侨居户寄者,不下数十万。盐商富甲天下,最享奢华娱乐。有些盐商家养戏班甚至多达二百多人,分成花雅两个部分,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戏班上台表演。据《扬州画舫录》卷五记载,秦腔名角魏长生到扬州演出,“演戏一出,增以千金。尝泛舟沪上各,一时风闻,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溪水乱香[1]”。魏长生的这种话强调受到当时许多戏曲演员的追捧,从而促进了各种语音与腔调的结合。随后,新的唱腔受到官员和富商的追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徽班,声腔历经改革,变得更加好听易懂。到了晚清,扬州盐业发展逐渐走向衰落,加之漕运改道,铁路的出现代替了运河,以及无休止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了对扬州评话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与此同时,新的文化思想、文艺作品、文艺传媒,都直接影响到扬州评话的听众构成,这个时期的扬州评话语音经历了多次调整,总体听众人数有所减少,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主要是达官贵人和富商减少了,听众构成更加市民化。多年之后,一些老街旧巷大院落的门上墙上,还能看到某某会馆的字迹,而院落早已成了居民大杂院,一片扬州方言取代了当年会馆中的外地语音。此时的说书艺人为了生存,流动范围更广了,眼界更开阔了。不断努力,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皮五优尔子》等重要书目不断加工锤炼,使得扬州评话更加深化发展,让评话在扬州依然流行,但是因为听众由几乎都是外地人变成了本地人,使得评话艺人的表演中,语汇和语音的运用随俗沉浮,不再那么严谨细致,不知不觉中评话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三国演义》为例,这种是典型的大书,传统的说法是方口演说,因为书中各个主人公均为不同地方的人且人物身份都比较高,整个书目中可以包括各地的语音,人物语言一般都用官话。表演时不仅要吐字清晰流畅,发音铿将有力,语调上还要讲究抑扬顿挫,情感激昂。但是评话艺人康国华改变了这种大书方说的传统,变为方圆合掺,增强了语言表现力,适应性强。实际上这时语音方面已经基本改编为扬州方言,书中人物的语言也改成了扬州话。说书人的叙述和评论语言,更变成了彻底的扬州方言。例如“流眼泪”会说成“淌眼泪”,“哪个”变成“哪块”,“哎呦喂”一般说成“啊咦喂”等等。经过这样一番调整和改变之后,使得本地听众更加容易接受,并且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本地听众开始去听扬州评话,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扬州评话的发展。到了晚清以后,扬州方言已经在扬州评话语音中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 论扬州评话语音变化及其得失利弊: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7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