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圣”——杜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出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社会现实,尤其写出了这场动乱给人民带来的血泪灾难,堪称唐代社会的巨幅画卷。本文主要从杜甫边塞诗的意象特色、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66824
毕业论文关键词:边塞诗;唐代社会的巨幅画卷;意象特色;艺术特点;文学地位
Abstract:“Poet”——Du fu, his poetry has been hailed as a “poetic history”, widely and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tang dynasty, before and after the an lushan especially wrote the unrest bring tears from the disaster to the people, is one of the big canvas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Du Fu's poem the image features, artistic features and status of several aspect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the glorious; “poetic history” ; Image feature; artistic feature; literary status
杜甫的边塞诗无非是三个方面:一、对人民的态度;二、对边塞战争的态度;三、对君主的态度。杜甫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他爱国家爱人民,反对边塞战争,谴责君主边策之不妥。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方面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有所不同。 主要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和平的渴求、感世伤怀为主题,唱出了一首首边塞之歌。
一、唐代社会的巨幅画卷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时期,给国家和人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造成了诗人的悲惨境遇,使诗人在继承了现代zhuyi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真挚的爱国zhuyi情怀。杜甫平生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描绘出了一幅幅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历史画卷。
天宝年间,玄宗好大喜功和文臣武将们邀功请赏的心理导致了朝廷经常发动战争,却又在缺乏作战战略的情况下多次以失败而告终,致使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动荡局势之中。这些残酷的现实凝聚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了饱含着悲愤的忧国忧民的作品《兵车行》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p37)
这首诗歌以客观描述开头,展现出一幅震撼人心的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戎装,佩上弓箭,在官吏们的押送下,正前往前线。征夫的亲人们此时此刻在队伍中寻找、呼喊着自己的夫君亦或是儿子、父亲,边哭泣边叮咛,纵使是万千的不舍却又难逃这残酷的现实。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无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也许就没有了。其中的“走”字,在古代诗词中是“跑”的意思,送别本应该是一个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的缓慢过程,而本诗中证人与亲人的离别作者用了“走”这个词,可以看出战争的频繁与残酷,连亲人为士兵的送别都来不及。“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通过“牵”、“顿”、“拦”、“哭”四个动词来体现送行者对亲人的悲伤不舍之情与对战争的痛恨之情。车马人流,灰尘弥漫;哭声遍野,直冲云天。成千上万户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景象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展现了出来。 论杜甫的边塞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7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