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尝试探讨游侠时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通过镜子认知自身,当自我意识到镜像的存在之后,心理发生异质。在拉康看来,自我对“镜像”产生认同后,主体就会发生两个变化:走向永恒和产生异化。而异化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我与镜像的相互异化,堂吉诃德与桑丘的相互异化,桑丘看到疯癫的堂吉诃德不正常的行为之下是一种行侠仗义,逐渐与原本的自私狭隘的他发生了异化,异化成了总督桑丘;而堂吉诃德长期受桑丘的影响,认识了现实,完成了异化。“‘一旦我对某一外在形象产生认同 , 我就可以做我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原因在于 ,这个‘看起来很完整的形象能让我用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身体’”[3]这里异化是一种认同,堂吉诃德与桑丘异化以区别于之前的自己,对对方产生了认同,这种认同的产生让他们变得更加完整,让桑丘不再仅仅是一个随从,使得堂吉诃德的最终醒悟不那么突然。另一个方面的异化是主体自身发生的异化,主体是捉摸不透的,是虚幻的,堂吉诃德一开始追求的骑士道在他疯癫游侠的旅途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堂吉诃德和桑丘行使的骑士道并不是骑士小说所写的那样,并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也不是那么的不适合社会生活,堂吉诃德与桑丘在游侠旅途中追求的那个主体是虚无的,是不受控制的发生了异化的。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之中,拉康是悲观的:“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它的内在冲劲从不足匮缺( insufficiency) 奔向预见先定( anticipation) ……就上演了一场他永远不以他本身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悲剧 。”[3]拉康的悲观源于经过镜子阶段的建构,人就不是仅仅只有有他自己单一的这种状态,人的存在受镜像的影响,经过异化与认同,已经带有周围环境或者他人的特点,是一种融合,也就是说人互为他人,一个人既有自身,又有他人。这个异化与认同的结果也就是堂吉诃德与桑丘的结果,到最后,堂吉诃德的身上有着桑丘的影子,开始认清世界;桑丘的身上也有着堂吉诃德的影子。
(二).猪八戒
1.猪八戒的形象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面,猪八戒扮演着喜剧的角色,好色是他最显著的特征。猪八戒的性格特征几乎都是从孙悟空对他的调侃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二十三回中猪八戒以放马为名去相媳妇媳,被孙悟空调侃为“牵马”,牵头找媳妇儿。猪八戒的身上被赋予了很多现实的成分,猪八戒自私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爱贪小便宜,一事当前,他总是先想到自己:一次妖怪点名捉拿他们,他只为自己愿 :“城煌,没我便也罢”,猪八戒也是懒惰的,看到吃的来劲,猪八戒还爱弄小巧,搬弄是非,教唆师父念紧箍咒。
他虽然有好色的地方,也从未改变过他好色的本性,但是猪八戒从没有做过超越道德的事情,也没有为自己的好色做过辩解,他的好色本性表现为一种人之常情,一种笑话。猪八戒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却又从未实施任何的手段。他的行为展现了他的欲望,却总像是空口号,令人发笑,猪八戒将中国人所喜爱的“憨厚”发挥的淋漓尽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猪八戒是相貌丑陋,形象优美。
相似性人物的艺术共性以桑丘潘沙猪八戒福斯塔夫为研究对象(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