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浅论诗意语文的回归(3)

时间:2021-08-30 21:23来源:毕业论文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以感性的方式将语文还原本真的理解和感悟是对语文最好的诠释,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完全否认语文非诗意存在的意义,因为在语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以感性的方式将语文还原本真的理解和感悟是对语文最好的诠释,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完全否认语文非诗意存在的意义,因为在语言语法这样逻辑性稍强的范畴,还是需要些许理性的思考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知识原理的。只是,在语文的整体性和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接触来说,诗意语文更适合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去提高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三  诗意为何在语文中渐行渐远

(一)应试教育下,语文本真的弱化

伴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加强,诗意也在不断的被弱化。也许我们并不想枯燥的读文章、做题目,也许我们也想慢慢累积起深厚的文学底蕴去细细解读文本内容,但现实确是“骨感”的。在最快的速度下获得最高的分数几乎成为当下所有学生和家长所期望的结果。甚至于像数学那样,给某些题型设计了答题的“公式”,学生只需将所谓的“公式”熟记于心,并以内容套公式即可,分析形象、手法等也都诸如此类。

从另一个方面看来,这样的格式化答题方式也是与语文内容评价和考察方式有关的。这样的“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批改试卷提供了方便。但同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考察内容相对开放,而评分标准却越渐严苛。2005年四川某市中考语文填空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作者采用---------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标准答案为:委婉含蓄。如此“标准而具体”的答案让老师们只能以“本”给分,在这里教师所给的分却会因为“采点”不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评分不够客观公正。因此,语文的诗意总是因为一些条条框框,而受到影响。

(二)教与学的方式,偏离语文轨道

1.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缺乏

即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但文本的分析是教师长期积累的深厚文学底蕴的表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训练出来的。培训所展示的只可能是结果和形式。韩军老师多年以前,可以在限定时间内而且没有参考资料的前提下把《隋宫》这一课准备好,并且上的行云流水,足以展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与现在教师招聘面试环节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现场抽签决定课题,一定的时间并且无任何参考资料的准备,10到15分钟展示成果,其实,这考察的就是教师对于文本的独立分析和理解能力,然而,现在的很多教师欠缺的就是这样的能力。

2.教师语言表达的刻板性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方法的引导,都需要语言的参与,但语言的表达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并非简单地注入。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沟通教材和学生,与此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外界沟通,以此来形成思想的碰撞,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悟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言语表达过程中,教师的已然成为了一位引导者,语言便成了沟通学生、教师、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桥梁。所以,教师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和结果,一是教师优美而又细腻的语言文字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下,让学生感受到精彩的画面就在眼前,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就会事半功倍;而另外一种则是在教师毫无新意,如流水账一样陈述的语言下,学生昏昏欲睡,最后对文章一知半解,只得惨淡收场。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后者居多数,虽不至于惨淡收场,但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费力。文献综述 浅论诗意语文的回归(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11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