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苏皖边区政府私塾改造教育近代化(2)

时间:2021-09-02 20:20来源:毕业论文
相关概念界定: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于1945年11月1日,在地理上由江苏省的江北地区、安徽省江北的东部地区和河南省东部的一角所组成,是中国领导下的淮

相关概念界定: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于1945年11月1日,在地理上由江苏省的江北地区、安徽省江北的东部地区和河南省东部的一角所组成,是中国领导下的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个解放区的民主联合政府,被誉为“全中国民主建设之楷模”。1949年4月,所辖地区分别划归新成立的苏北行署区和皖北行署区。

二、 改造背景

抗战期间,中国积极开辟抗日根据地,大力推行抗战民族民主教育。发展抗战教育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根据地内广泛存在的私塾,如何处理抗战教育和私塾教育的关系。抗战开始后,随着国民势力的西迁,大片国土沦陷,农村地区一时出现了政治失控状态,大部分学校被迫关闭或转移,私塾教育随之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华中地区,“抗日以后,私塾根据战争环境和群众需要,布满了每个村镇的角落。数字相当庞大,形成儿童教育中一大机构”[1]95-96。私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内容多是代表封建落后的四书五经百家姓千字文,不仅艰深晦涩,而且不符合抗战实际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体罚的方式,摧残塾生的身心健康。苏皖根据地建立后,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斗争形势,既要不断应付敌人在军事上对根据地的扫荡,还要提防敌人在文化上对根据地民众的奴化教育,特别是敌人利用汪伪政府推行文化侵略。为了更好地团结民众抗战、反对奴化教育,苏皖根据地各地民主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制定的团结、利用和改造私塾的方针,大力改造根据地内的私塾。文献综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地政府很重视对塾师的争取团结工作,教育他们摆脱私塾的封建落后性,为抗战教育服务。各行政区先后组织塾师学习时事政治,定期进行活动,以推动私塾改造。如如东县的双甸区,在1941年2月成立了改良私塾协进会,至1943年,全县已有24个乡组织起了“塾师会”,要求塾师团结一致,坚持抗日、反“清乡”,反对奴化教育,不当文化汉奸。[2]65在私塾教材、教学方式上,基本要求严禁教授“四书五经”和汪伪教材,使用抗日课本;不得体罚塾生。如盐阜行署于1942年发布了《私塾暂行规程》,规定“应切实废除打骂、罚跪及其他一切体罚行为,代之以说服劝导。”[3]102淮北行署在1943年发布了《私塾改良办法》,规定“教学内容不合抗战与实际需要者”予以取缔[3]102。

抗战中后期,私塾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弥补了学校的不足,培养了一批粗通文化的人;另一方面,塾师在群众教育如在冬学运动、抗战宣传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这一时期根据地政府改造私塾是很仓促的、很不彻底的,在具体实施上做出了很大的妥协与让步。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切工作要服务于抗战大局。正如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针对私塾制定的方针只是为了适应短期抗战需要,并不具有长远性。在改造过程中,从教育近代化角度来说,旧私塾教材理应完全废止,但是为了有利于抗日,在最广泛的基础上团结民众抗战,在某些地区仍然允许使用部分旧教材。如1943年,杨桥区政府对私塾用书提出如下要求:“《三字经》不许读,《百家姓》、《千字文》可以读。”[4]54此外,由于敌后斗争形势紧张,各个地区私塾改造开展程度有高有低,改造质量参差不齐;受物质条件所限,尽管要求使用抗战课本,但是教材数量严重短缺。受战争影响,各地本来不多的小学大多陷于停顿,战后私塾又“死灰复燃”。1945年11月,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又要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对私塾改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苏皖边区政府私塾改造教育近代化(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131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