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明一代,政治以及文学思潮的推动使得出于闾巷的民歌日渐活跃,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对士大夫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推动了明代文学“主情”审美思潮的兴盛。民歌曲调众多,而通过《罗江怨》离情别怨的创作内容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发展与变化,因此本文仅以《罗江怨》为例分析其典型意象并探讨其特征和曲牌特色,从民歌发展的社会背景来确认明代民歌的文学价值。72975
毕业论文关键词:民歌 曲牌 典型意象 特色 价值
Abstract:Folk songs from alley is becoming more active by the promotion of policy and literature trend in Ming Dynasty。Its fresh and natural styl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cholar-bureaucra’s litetrature,immensely impulse the prosperity of “sensibility”aesthetic trend in Ming Dynasty literature。Curvilinear of folk is multitudinous。Through the seperation of lovers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hen in this essay,with Luo Jiangyuan,for instance,we will analyze its representative intention and discuss its characterization and features of tune names of songs,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g of folk’s development to study the literary value of folk in Ming Dynasty。
Keywords:folk songs,tune name,typical image, characteristic,value
说起明代文学,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诗文,然而不少学者却更加推崇“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可见,同以往各个时期相比较,明代文学的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世俗环境下导致的雅文学和俗文学的交错与融合。
从宋元至明代,民间俗文学逐渐发展壮大,特别以戏剧、说唱文学和小说等为代表。尤其是发展到明中叶以后,民间俗文学更是与正统文学产生了激烈碰撞。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诗词文赋虽然逐渐趋于衰微,但与此同时仍有很多文学流派崛起,并不断变换创作风格,比如茶陵派,唐宋派,竟陵派等。因此,当时的文坛始终还是正统文学占优势。然而,文人士大夫们以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进行俗文学创作,使得文人文学出现通俗化的趋向,同时也导致俗文学逐渐脱离民间文学的沃土。
民歌曲牌向来众多,各种民间小调杂合,其形制短小,不拘音律,利于传唱,并且语意真诚,不加矫饰,更为世人所喜爱。现以《罗江怨》为例,从其内容,典型意象,地理位置等方面了解《罗江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特色。论文网
一、《罗江怨》考察
罗江,现划入四川省德阳市,西晋期间曾被设为万安县,唐天宝元年,始改名为罗江。罗江是一座富含丰厚文化的历史名城,这里民风淳朴,人文调和,罗江水孕育出了很多的名人雅士和杰出大师。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李调元便是出生于罗江。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自然也产生不少的优秀文化。“《罗江怨》,顾名思义是与表现怨情有联系的。”【1】陈宏绪曾在其著作《寒夜录》中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2】文中提及的《打枣竿》、《罗江怨》等曲牌,在作者看来,其在俗文学中所占分量等同于唐诗、宋词、元曲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说到:“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3】这里的《桂枝儿》是一个统称,指的是具有解放人天性的民歌,这其中自然包括《罗江怨》在内的众多曲牌。
(一)典型意象“纱窗外”
《罗江怨》流传至今,唱词众多,为世人广泛接纳。作家郑振铎在俗文学方面颇有研究,他在作品《中国俗文学史》中记载了《罗江怨》的唱词,并对此较为推崇,认为没有一首《罗江怨》是不好的。向来诗歌创作中文人喜欢运用含有独特意味的意象,来含蓄深婉地传达情感,比如代表了别离的杨柳枝,又比如称赞崇高品格的松、竹、梅,等。明代民歌中也有这一现象,比如挂枝儿,俏冤家以及纱窗外。其中,数量众多且最具有民歌声势的是曲牌“挂枝儿”;而“俏冤家”是情人之间昵称,雅文学中难以得见,多用于山歌俚语,仿佛女子娇嗔,风韵甜腻,揭示了民歌本来面目;而“纱窗外”令人注意的地方不仅仅是作为传统文学中独特的意象,而且它在民间俗文学中也占有很大地位。明代《罗江怨》曲牌的首句多用“纱窗外”,李家瑞的《北平俗曲略•杂曲属》之《四川歌》有云,四川歌也称作“纱窗外调”,可见“纱窗外”这一意象在《罗江怨》中所占的比例之大,然而 “纱窗外”并非民歌特产,许多其他文体中也多有所提及。后蜀人赵崇祚编纂的《花间集》中记录毛文锡《河满子》云: 明代民歌发展及考察以曲牌《罗江怨》为例: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