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代苏北黑热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简要概述,从整体上把握了 20 世纪 30 年代苏北黑热
病的主要情况③。但是该篇论文仅是粗略地介绍分析了 20 世纪 30 年代苏北黑热病的情形, 对各方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不大的原因分析并不全面,仍有可待修缮之处。本文试图从社 会学角度,探究苏北黑热病的流布情况,以及 1927 年到 1937 年社会各方针对苏北黑热病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总结其成效及启示。
本文中“苏北”概念主要界定为长江以北地区,但不包括南京周围的旧江宁府辖境, 其具体为:江都、泰县、东台、泰兴、高邮、兴化、仪征、靖江、宝应、淮安、涟水、淮 阴、泗阳、盐城、阜宁、南通、如皋、海门、启东、铜山、宿迁、丰县、沛县、萧县、砀 山、邳县、睢宁、灌云、沭阳、赣榆、东海三十一个县。在现阶段的行政区划中,萧县、 砀山两县为安徽省管辖[2](7)。近年来,黑热病疫情在我国有上升态势,笔者试图通过该论 文对 1927-1937 年社会各方对苏北黑热病的防治过程,使人们增强对这种传染病的危害及 防治历史的认识,了解其发病根源和防治措施,为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提供借鉴,以便更 好地控制病情的流行和蔓延。
二、苏北黑热病的流布状况
① 参见李入林:《黑热病诊疗法》,商务印书馆 1926 年版。
② 参见王兆俊,吴征鉴:《黑热病学》,人民卫生出版 1956 年版。
③ 参见王鹤亭:《20 世纪 30 年代江苏北部黑热病流行及防治初探》,《中华医史杂志》2004 年第 34 卷第 3 期。
(一)1927 年以前黑热病简况
黑热病(Kala-azar),又名痞块病,是寄生原虫病的一种。在临床症状上,主要特征 是长期地不规则发热、脾脏重大、贫血、消瘦、白血球减少和血清蛋白的增加[3](1)。在江 苏,黑热病主要长期流行于淮阴、泗阳、涟水、宿迁、淮安、睢宁、沭阳、灌云、阜宁、 东海、徐州、萧县、砀山、沛县、邳县、礼县等县 [4]。论文网
关于黑热病在我国最早的记载学者大都是根据病症来推断的。孟天成①根据《巢氏诸 病源候总论》中“六月勿饮泽中水,令人成鱉瘕”一语,同东北黑热病流行区内称脾肿疾 病为“血龟”相联系(鱉瘕与血龟具有同一意义),推断认为我国在隋朝便有黑热病的存 在 [3](2)。李入林在《黑热病诊疗法》一书中,提及唐朝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身患重疾,柳 宗元在给友人的信中讲到的病症与黑热病的症状很相似,但柳宗元是否因此病早逝仍待研 究[5](1-2)。王兆俊、吴征鉴所著的《黑热病学》对我国黑热病的起源有较为详细的考察,作 者根据高映清的《乳石山房医案》中记载的具有黑热病典型症状的病历记录,以及高映清 所断定的“从古以来没有人提到,而他本人预见此种疾病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推断“黑 热病在淮阴地区的流行大致是在光绪初年才开始的”,而且“早在 1880 年山东地区已经有 类似黑热病的流行” [3](3-4)。由于孟天成对黑热病起源的推断依据较为单一,而李入林书 中所载的只是一种类似的症状,并无准确定论,笔者认为王兆俊、吴征鉴在《黑热病学》 一书中对于黑热病起源的推断更为准确实际。
虽然关于黑热病在我国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是在我国感染并用病原检查法诊断的 第一例黑热病患者,是一个德国士兵,他于 1900 年在北平发病,翌年返国后死亡。马昌 德(Marchand)在该患者体内发现“黑热病小体”,即黑热病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初次 证实了我国有黑热病的存在。另外,关于黑热病传入我国的途径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 认为黑热病是由陆路输入,由印度自南而北传入;一种说法认为黑热病是由水路输入,由 印度海传至东海(连云港)[6](1)。 苏北黑热病的流布与社会应对(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