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战国策》游说辞令与汉大赋文本修辞的关系(2)

时间:2022-07-18 23:25来源:毕业论文
从整体上看,《战国策》中的文章大量运用了寓言来说明道理。王勤在《汉语修辞通论》中是这样阐述寓言的:寓言是扩大了的高级比喻。[3]从修辞的角度

从整体上看,《战国策》中的文章大量运用了寓言来说明道理。王勤在《汉语修辞通论》中是这样阐述寓言的:“寓言是扩大了的高级比喻。”[3]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寓言可以作为一种由比喻发展而成,扩大化的复杂修辞,其在本质上是基于比喻的。寓言的使用不仅更为委婉、含蓄、迂回,而且能将道理说得更为深刻形象,其本身就有讽刺劝诫的性质,更易于被读者接受。《战国策》丰富多彩的寓言的运用,使道理入木三分,起到了很好的劝谏效果。而《战国策》寓言使用大多依托于对话体的结构,具体的说是通过游士与君王的问答来呈现,这一点也为汉大赋所继承发展,成为其形式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寓言式的辩难问答结构。汉大赋采用寓言的行文思路,假托虚构一个故事,通过几个人的相互诘难,让读者进入创设的情境,激发读者想象,获得审美愉悦,最后委婉讽谏,达到讽刺劝诫目的。汉大赋其整体就像是一个大的寓言故事,其内在价值和主体性的表现也都依托于这种寓言式的辩难结构。

无论是战国纵横之士还是汉代辞赋家,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君王大臣。他们拥有无上权力,如何叙述劝谏,如何使自己的意见得以采纳,不只是劝谏是否奏效的问题了,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自身安危。二者在表达自己思想时往往不能直陈其情,很多时候是无奈的,迫使说者必须设身处地,察言观色,这个时候迂回含蓄的寓言策略成了首选。为了迎合统治者喜好,汉大赋借鉴了《战国策》寓言修辞的使用,大多采用寓言式的辩难问答结构,虚构了故事和人物,通过对话体的形式特征呈现。往往先是带着些为人臣子的圆滑世故,对着天子和他所管辖之地极尽溢美之词。欲抑先扬,在颂美和礼赞过后,又带着点小心翼翼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君主进行委婉的劝谏。曲终奏雅,简单归结到引以为俭的主旨上去。文献综述

从具体来看,《战国策》游说辞令的比喻修饰运用的方式很多,可分为明喻、暗喻、博喻等。明喻一般有明显的譬喻词“如”、“若”、“似”等。如《苏秦说齐闵王》,苏秦分析卫国胜利原因时说“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4],将卫国比作是箭矢,将魏国比作强弩弓弦。箭在弦上之喻,将两国的强弱贴切生动的展现出来,形象深刻说明了依附强大力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游说目的。“譬之”便是明喻的标志词。暗喻与明喻不同,本体和喻体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词。如《赵惠文王三十年》,赵奢说的“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4]便是暗喻:“薄柱击石”,简单四个字,却极富画面感。虽没有明显的标志词,却也简洁生动。博喻是连用多个比喻来说明观点,寓理于形,层层深入。最典型便是《庄辛谓楚襄王》,庄辛以蜻岭、黄雀、蔡圣侯为喻,由浅入深,晓以利害,告诫楚襄王不能贪图享乐,要有忧患意识,这种层层比喻的连用达到了耸人的效果,使得楚王听后脸色立刻变得惨白,全身战栗发抖。

比喻的修辞在汉大赋中运用非常广泛,刘勰在论述比喻时大多都以汉大赋为例。如杨雄《羽猎赋》中的“涣若天星之罗,浩如涛水之波”[5]就属于明喻 ,它从数量角度描绘了士兵的浩荡气概。又如《河东赋》中的“风发飘拂,神腾鬼趁。千乘霆乱”[5],便是典型的暗喻,它从声音和速度的角度描绘了战车的雷霆气势。汉大赋在比喻修辞策略上对《战国策》有所借鉴和继承,将《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同杨雄《长杨赋》中关于军队的描写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关系。“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4],这是《战国策》中关于齐国军队的一段描写。很显然《战国策》运用明喻,将行军速度比作像箭矢一般快,战斗力像雷霆一样勇猛,解散队伍迅速的如风雨的来去,生动形象的突出了齐国军事强大的特点。《长杨赋》中有一段极为相近的描写:“云合电发,燕腾波流,机骇蠢轶。疾如奔星,击如震霆”[5],将明喻与暗喻相结合,从行军速度、战斗力等方面进行描绘,表现汉军的所向披靡,这与《战国策》甚为相似。此外,还可将枚乘的《七发》与《庄辛谓楚襄王》进行对比,作为第一篇汉大赋《七发》其实质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篇典型的游说辞令,说的便是吴客说楚太子。二者都运用了博喻的修辞策略,由浅入深,晓以利害。《七发》同《庄辛谓楚襄王》一样,只开头和结尾点明主旨,中间层层使用比喻,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二者的种种相似,刘勰甚至将《庄辛谓楚襄王》归入了辞赋篇。 《战国策》游说辞令与汉大赋文本修辞的关系(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9674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