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境和写境
在《人间词话》第二则中,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所由分也。然二者实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6]造境和写境这两个词语,是王国维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以后首次提来的,其本质也就是反映西方美学和哲学思想中现实和理想的关系。
造境和写境也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最为常用的写作手法,只是王国维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和说明。造境就是作者本人在现实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想象力思维,运用虚构、夸张等一系列艺术创造手法描绘出一幅超自然的情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进而实现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完全消融与客观景物之间。在这样的创造手法中,景物往往是个人思想升华和审美愉悦的基础,这样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浪漫zhuyi和奇幻色彩,令人心神向往、血脉贲张。而写境则是作者以目睹到的景物为根据,尽可能的通过艺术的写作手法来还原景物的本来面貌,以此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在这种创作手法之中,个人的情感和志向要寄托在客观景物之上,不再是强调个人对于自然之间的交融和物我两忘,而是以物抒情、以景言志,强调个人的主观思维。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诗中作者用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静悠闲的田园风光。但是其重点和用意却并不在此,这些景物的塑造是为了表达作者超然世外、与世无争、坚守道德高尚情操的人生态度。在这种境界中,景物是第二位的,理想是第一位的。论文网
那么,造境和写境到底哪个更为高明呢?严格来讲,两者都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形式,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创作者本人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能力有高下,而方法无优劣,就像王国维所说的那样:“境界有大小,不以是分优劣。”
(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中境界的两种构成方式。从字面意思来看,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在王国维看来:“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境时得之。”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我之境往往是以物入景,强调个人审美层次的主观体验,从而使得景物的描写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突出个人的主观感受,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7]而无我之境则往往是以情入景,个人的主观感受则是次要的,主要在于景物的构造,使其呈现出一种纯粹自然的、没有主观情感的意境出来。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从这两句诗来看,不管是南山、寒波,还是白鸟,它们的存在都是纯粹的客观表现,也没有看到任何有关人的因素。
无我之境虽然在意境构造上没有强调“我”的形式,但并不一定就代表没有表现“我”的色彩。只是无我之境不再局限于一物一景的细致化描写,而突出一种整体的、超越自然的、广阔宏大的意境。不再突出个人而是将个人的因素完全消融于整体的境界之中,从而抒发个人的志趣和情怀,往往会给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逍遥之感。可以说,无我之境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天人合一”。因此,王国维认为在静中得来的无我之境优美;动之静时得来的有我之境宏壮。因为,无我之境在人心而不在景物,景物只是境界的领悟工具和途径,其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往往不是景物表面现象所反映的,而是依赖于个人的审美自觉。而有我之境则是在景物不在人心,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代入感,赋予景物以人的色彩,从而造成一种审美的视觉冲击力。 王国维“境界说”研究(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9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