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隔与不隔文献综述
隔与不隔,主要强调的是指意境的构成能否使人在审美过程中实现自我愉悦。那些能使读者直观的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意境之美,并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在脑海和思维中再现作者境界的作品就是不隔;反之,表达模糊且不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不能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意境的作品,甚至都不能使读者理解作者意图的作品就是隔。可见,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境界的表现形式是否直观,这种直观主要是指使读者理解的获得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白描。
隔与不隔也是文艺作品境界的重要衡量标准和鉴定尺度。所以,王国维要求文艺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表达清晰、立意明确,使用读者易于理解的直观手法,反对过度使用典故、谚语等,更不支持使用一些生僻晦涩的词语。对于那些过度吹求辞藻华丽而非真情实感的作品,王国维也是反对的。
二、王国维“境界说”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
“境界说”的形成不是王国维凭空创造的,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和近代西方美学形成的。
王国维“境界说”的形成,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这与王国维自身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王国维出生于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王乃誉攻书画、篆刻、诗词古文,博学多才,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它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因此,王国维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对于诗词的解读和剖析也得益于这一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如“情景交融”一直是我国文论史上肯定的优秀艺术传统,在“境界说”中,王国维认为“境界”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作中,把“我”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使物带有人的情感,这不正是“有我之境”吗?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指出:“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这不难看出,“境界说”是王国维发展了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禛“神韵说”等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古代诗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境界说”的形成也离不开西方思想的影响。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涌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开始了自我反思。这时候的王国维内心深感震撼,从而对新学和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王国维开始关注时事,并阅读介绍西方思想文化的书籍,深受席勒、康德、尼采和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的“优美论”认为“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不以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8]叔本华认为“美”的境界是不以自身的喜怒哀乐来看待外物,应该以纯粹自然的眼光来对待,这样才算是达到“美”的境界。而在王国维的“境界说”中,“无我之境”强调的是没有主观情感的意境,以纯粹自然的眼光看待外物,这与叔本华的“优美论”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可以说,王国维“境界说”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哲学思想的启发。来:自[优E尔L论W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王国维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使“境界说”得以发扬光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开始解体,尤其是辛亥前后各种思想涌动,为王国维“境界说”的产生和成熟提供了现实基础。季羡林在《东方文论选》的序言中写道: “西方文艺理论体系,同自产业以后发展起来的科技方面的进步一样,主宰着当今世界上文艺理论的走向,仿佛成了天之骄子,返观我们东方国家,在近现代没有一个人创出什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王国维也许是一个例外。”[9] 面对西方文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趋势,近代东方各国在文艺美学理论方面却鲜有成就,甚至可以说,在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中,东方各国几乎没有什么贡献,在这种大的时代环境下,王国维成了那个例外,他的“境界说”的提出可以说是必然的,被认为是可以和西方文论相抗衡的唯一“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王国维“境界说”在此时具有重要且珍贵的意义,它对于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意义非凡。 王国维“境界说”研究(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9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