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宁蒗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Abstract:DagongshancopperdepositislocatedinNinglangepicontinentaldepressionofLijiang-Yanyuanfaultfoldbelt,Yangziancientl论文网and。Thisarticlestudiestheformation,structure,magmaticrocks,findsouttheore-controllingfactorsofDagongshancopperdeposit。Combinedwiththefeatureoforebody,oredepositgenesisisanalyzed。Researchfoundthatbasaltofbasaltgroupisthemainsourcebed,Dagongshancopperdepositismainlycontrolledbyfracturezoneandfissure,itbelongstothelatehydrothermaltypedeposit。
Keywords:Dagongshan;oredeposit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genesisanalyses
中图分类号:P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250-03
0引言
大公山地区发育有一批与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点,本文通过对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查清矿床控矿因素,结合矿体。矿石特征,分析矿床成因;从而了解该类型矿床成矿特征,为今后该区找矿勘查奠定了基础。
1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扬子古陆块丽江-盐源陆缘褶-断带宁蒗陆缘坳陷中[1](V-2-6-2)(图1),该区在晚二叠世发育了厚大的基性火山岩建造,三叠纪发育砂泥质建造和碳酸盐建造[2]。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主要有上二叠统和三叠系。上二叠统主要有玄武岩组(P2β)和黑泥哨组(P2h),玄武岩组(P2β)属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岩,黑泥哨组(P2h)以滨海-沼泽相沉积的砂质泥岩内夹煤线为主。三叠系包括下。中。上统,下统以浅海相碎屑岩为主,中统为一由海相碎屑岩过渡到碳酸盐岩相的海进旋回,上统为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海退旋回;主要有下三叠统腊美组(T1l)。中三叠统北衙组(T2b)。上三叠统中窝组(T3z)。松桂组(T3sn)。新安组(T3x),其中上二叠统玄武岩组。黑泥哨组是区内火山岩型。热液型铜矿赋矿层位。区域上构造线总体呈南北向,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
区内大面积出露二叠纪基性海底喷发岩-玄武岩,玄武岩主要有斜斑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细粒致密块状玄武岩;玄武岩中铜矿化普遍,但矿化强度微弱。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层主要发育有上二叠统和中三叠统地层;构造线呈北东向,构造以断裂为主,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喷发岩。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β)。黑泥哨组(P2h)和中三叠统北衙组(T2b)(图2)。
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β):玄武岩组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西部及中部;属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岩;岩性以致密块状。斜斑玄武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为主;玄武岩从矿区西部到矿区中部岩性从斜斑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的变化规律,在致密块状玄武岩中内夹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厚度大于200m,与上覆黑泥哨组呈断层接触。
上二叠统黑泥哨组(P2h):黑泥哨组出露于矿区中部,呈北东向展布,为滨海沼泽相;岩性以泥岩为主,内夹有泥质砂岩。玄武岩。炭质页岩。炭质泥岩。沉凝灰岩及煤线。厚度300-1000m,与下伏玄武岩组呈断层接触。
中三叠统北衙组(T2b):三叠系中统北衙组出露于矿区东部,为一由海相碎屑岩过渡到碳酸盐岩相的海进旋回;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内夹泥灰岩。泥岩;上部岩性以灰岩为主;厚度大于200m;与下伏黑泥哨组。玄武岩组呈断层接触。
2。2构造
矿区构造线以北北东向,北东向为主;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不发育。
比较大的断裂有北北东向的F1断层。北东向的F2断层。北西西向的F3断层。南北向的F4断层。
F1断层:北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2km,破碎带宽1-5m。位于矿区东部,带内被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填充,角砾成分有泥岩。砂岩和玄武岩;上盘为三叠系北衙组砂岩,下盘为二叠系黑泥哨组的泥岩。玄武岩。
F2断层: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2km,破碎带宽0。5-3m。位于矿区中部,上盘为二叠系黑泥哨组泥岩,下盘为二叠系玄武岩组玄武岩。
F3断层:出露在矿区的西南部,长度大于600m,破碎带宽2-6m,一般为3m;带内主要被断层角砾和断层泥(断层粉末)填充,断层角砾一般为0。1-0。5cm,次棱角状,其角砾成分主要是玄武岩,含量大于50百分号;断层泥含量约为30百分号,破碎带内岩石比较松散。局部破碎带内发育有石英脉,脉体不稳定,一般延长为1-20m。
F4断层:出露在矿区西南部,呈北北西向产出,长度约800m,破碎带宽1-20m,最宽约20m,一般宽度为4m,带内主要被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填充;角砾大小不一,大小介于2-10cm,一般为5cm,角砾呈次棱角状,角砾成分主要是玄武岩。断层带内局部可见铜矿化。2。3岩浆活动
矿内有大面积的海底基性喷发岩-玄武岩出露,玄武岩主要有斜斑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细粒致密块状玄武岩;玄武岩中铜矿化普遍,但矿化强度微弱,玄武岩可能是该区铜矿的物质来源。
2。4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为微弱,在玄武岩中可见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偶见褐铁矿化。
硅化:以显晶质石英为主,呈它形粒状分布玄武岩的气孔中和裂隙中,粒度一般为0。2-0。5mm。
绿帘石化: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产出,粒度一般0。1-0。5mm,主要分布于细粒块状的玄武岩中,常呈集合体产出,集合体一般呈球形。椭球形,大小为1-2mm。
绿泥石化:呈它形粒状产出,粒度一般小于0。1mm,主要分布于细粒块状的玄武岩。斜长斑岩的基质中。
3矿体特征
矿区内目前发现1条矿体,5处矿化点;其中铜矿点1处。铁矿点1处。煤矿点3处(见图2)。
3。1矿体特征
Ⅰ号铜矿体赋存于玄武岩内所夹的破碎带泥岩中,工程控制矿体长40m,厚度2m,矿体呈似层状,产状为340°∠75°,品位介于1。16-1。24百分号之间,平均品位1。2百分号。矿石矿物主要产出在泥岩中的裂隙和层理面内,另外在裂隙。层理旁侧的泥岩内也有浸染状的孔雀石。矿石矿物以孔雀石为主,其次为辉铜矿,另外含少量的蓝铜矿。矿石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以细脉状。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薄膜状。皮壳状构造。孔雀石呈它形粒状,粒径0。05-0。1mm,多呈薄膜状。细脉状集合体产出,局部呈浸染状产出;辉铜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01-0。5mm,呈细脉状集合体产出;脉石矿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其次为石英。
3。2控矿因素
地层因素:区内上二叠统玄武岩组。黑泥哨组是主要的赋矿层位,大公山铜矿主要赋存于玄武岩组层间破碎带中。前人研究表明,与玄武岩相关的铜矿床大都赋存于上二叠统玄武岩组,特别是该组上部层位,上二叠统玄武岩组玄武岩具有较高铜地球化学背景值(100×10-6-1000×10-6)[3],其是区内主要矿源层。对于该类型铜矿床来说,地层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基性火山岩能为矿床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成矿物质[4-5]。
构造因素:大公山Ⅰ号铜矿体赋存于层间破碎带中,区内铜矿富集。赋存严格受层间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影响。
3。3找矿标志
矿体露头标志:含有孔雀石化的泥岩。玄武岩可以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围岩蚀变标志:硅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该蚀变可以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构造标志:铜矿化与断层旁边的裂隙关系密切,在裂隙以及旁侧岩石内往往有矿化显示,因此断层可以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4矿床成因探讨
区域上玄武岩中有众多矿化点,矿化点达30余处,其中米厘铜矿规模较大,矿体主要产出于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顶部玄武岩和黑泥哨组(P2h)下部炭质页岩。炭质泥灰岩中:一类矿体沿着一定层位(P2h)呈透镜状产出,一类矿体产出在玄武岩内的断裂之中;矿体规模较大;矿床成因属于沉积+后期热液改造。其它矿点属于与玄武岩有关的后期热液填充型。
大公山所发现的铁。铜矿化体主要产出在玄武岩组中的裂隙和玄武岩中的泥岩中,玄武岩中的泥岩分布范围不大,沿走向没有延伸,初步认为玄武岩中的泥岩属于后期构造挤压破碎充填所致;矿体无论产出在玄武岩或玄武岩中的泥岩,均与裂隙关系密切,其形成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晚二叠世时期,该区大规模喷发一套含铜基性火山岩建造,形成初始矿源层(图3-①);②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区域性应力作用,该套基性火山岩建造―玄武岩形成一系列的层间破碎带及裂隙,构造应力使铜成矿元素活化,使其在层间破碎带及裂隙中富集(图3-②);③受燕山―喜山期岩浆演化。构造运动影响,成矿元素进一步活化。富集,最后在层间破碎带及裂隙中形成铜矿体(图3-③。④)。
综上,大公山铜矿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裂隙。层间破碎带)影响,属后期热液型矿床。
5结论
①上二叠统玄武岩组是区内铜矿主要矿源层。
②大公山铜矿床规模小,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是孔雀石,少量辉铜矿;矿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脉状。浸染状构造。
③大公山铜矿床主要受破碎带及裂隙控制,属后期热液型矿床。
云南省宁蒗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云南省宁蒗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2948字】:http://www.youerw.com/wuli/lunwen_12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