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静电教育 35
5.2接地法 35
5.2.1静电接地的方法 35
5.2.2 静电接地的范围 36
5.2.3 静电接地连接点和接地端头 36
5.3 静电屏蔽法 37
5.4静电中和法 37
5.5 增加环境湿度 37
5.6 消除人体静电 38
5.7 抗静电材料 38
6 结论 40
致谢 41
参考文献 42
绪论
1.1 引言
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静电安全已逐步成为工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印刷、纺织、橡胶、火工品及信息电子等领域,静电引起的危害已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工业生产中,静电放电既是印刷、纺织等领域的故障源,又是信息电子及相关装备的电磁干扰源,同时也是工矿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点火源和引爆源。由静电放电引发的后果轻则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或导致电子元器件被击穿,或自动控制系统误动作;重则造成易燃易爆物质的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重大损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静电安全的重要性。王艳平和崔岗在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生产中的静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方式构建静电安全防护环境,以减少静电对工业企业生产带来不便和巨大的损失,并讨论了工业静电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与经济性。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静电荷量、完善的接地系统为静电荷提供泄漏通道、增强人体静电防护措施等,严格采取静电安全环境等外部控制的措施来达到静电安全防范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然而,金洪吉同样对静电安全防范措施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可以在在生产工艺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限制静电的产生,控制静电的积累。例如:可以用齿轮传动代替皮带传动,除去产生静电的根源;可以通过降低液体、气体或粉末的流速以限制静电的产生。梁明晖和孙丽娜则提出了我国工业静电的常见形式,发现静电放电对工业产品的损伤具有广泛性、隐蔽性、随机性、潜在性、复杂性等特点。梁明晖认为即便采取了较为全面的防护措施,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其受到损伤。他在考虑了电路元件及生产环境后,提出了全过程静电防护。而孙丽娜认为针对不同的工业产品应有不同的静电防护方案,生产制造过程中,应严格按方案执行相应的措施并实施必要的过程监控,对于非共性的措施要结合具体的实例。直到现在,提高静电防护技术水平一直是加强工业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议题。
1.2 国外静电事故情况概述
国外静电事故态势及相关规范发展20世纪五、优尔十年代是国际静电事故的高发期,典型事故如1954年德国的CO:喷出静电事故(死亡29人),美国调和油罐的两起爆炸事故。1969—1972年的5艘油轮海上洗舱爆炸事故等。油槽车装油爆炸事故在20世纪60一70年代比较集中,如美国在1960—1981年共发生115起装车爆炸事故(API报告)。这些事故推动了静电防灾的研究热和规范修改热,包括美国APl2003“预防静电、雷电和杂散电流引燃的措施”,NFPA77“防静电作业规范”,英国BS5958“防静电技术规范”,联邦德国“预防静电火灾的危险指南”。日本“静电安全指南”等。这些规范对抑制工业静电灾害的频发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规范存在一个共同倾向,即以储运过程的通用要求为主,对生产过程和特殊作业场所的具体规定和技术措施较少涉及。为了弥补该缺欠一些国家相继采取了某些补充措施,如日本在1988年对“静电安全指南”增补了“应用篇”。1997年英国对BS5958“防静电技术规范”增补了第2部分“对特殊工业生产的具体建议”等。但其力度和可操作性,均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工业生产的需求,静电灾害仍时有发生。如美国在1992—2005年曾发生162起汽车加油站静电燃爆事故(PEI报告);日本在1972一1981,1982—1991,1992—200l三十年中,静电火灾次数分别为150,13l,7l起,减少趋势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石油化工厂的事故有所增加(约16%),包括难以归类的(其它类)多样化事故,以及人体静电事故等均有所增加。如在1982—1991年和1992—2001年其它类静电事故由172起增加到320起,人体静电类事故由86起增加到149起。 静电危害分析及防护对策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wuli/lunwen_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