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896 年,天然放射性被发现,这是人们第 一次观察到的核变化现象,这一重大发现通常被看作是核物理学的起始。1911 年,卢瑟福通 过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9 年卢瑟福发现质子和 1932 年查德 威克发现中子之后,确立了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构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变 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基础。这是核物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原子核物理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1939 年核裂变的发现,1942 年第一座裂变反应堆的建成,1945 年和 1952 年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炸,人类跨入了核能的时代,也使得核物理成为了国 际上竞争十分激烈的高科技领域。20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核物理研究的进展,探 测和加速粒子的仪器被不断地制造出来,一大批高新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些仪器和技术 是研究原子核的有效手段。原子核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影响并带动了其他 一些学科的发展,并使它们逐渐成长为新的专门学科,例如放射化学和核化学,放射医学及 生物学,放射性防护学等等。但核物理学至今仍存在不少理论问题尚未解决,需要人们进一 步去探索[2]。论文网
1。1。1 原子核的组成
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海森伯很快就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的假说,质子 和中子除了有微小的质量差及电荷的差异外,其他方面的性质十分相似。海森伯将它们统称 为核子,并且把质子与中子看作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
在提出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之后,任何一个原子核都可用符号 N 来表示,N 为核 内中子数,Z 为质子数;A=N+Z,为核内的核子数,又称为质量数;X 代表与 Z 相关联的元素
符号。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将 N 简写为 X,就已足够能代表一个特定的核素。因为只要 X
相同,质子数就相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例如 235U 和 238U,都是铀元素,二者只相差了三个中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以及一般物理性质几乎完全相 同;但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核素,因为它们的核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核武器的关键性 原料,后者则通常是核工场的废料[3]。
1。1。2 核质量与结合能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然而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核中所有中子的质量与所有质子的质 量之和,这个差值被称为原子核的质量亏损,是核能释放的来源。实际上,原子核和电子的 质量之和也不等于原子的质量,但是这个差值相比于原子核质量亏损要小很多,可以忽略掉, 例如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形成氢原子时释放能量为 13。6eV,即氢原子质量要比质子质量加电 子质量的和小 13。6eV/c2(约为 10-35kg),所以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原子核 来说,设 m 为核的质量,原子核质量亏损释放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 能,其表达式为
B = [ Zm +(A-Z)m -m]c2
即 Z 个质子,A-Z 个中子形成原子核 后释放的能量。相比于原子的情况,原子核的结合 能往往十分巨大,如一个质子(1。007277u)和一个中子(1。008665u)形成氘核(2。013552u)
(938 MeV/c2)时,释放的能量
2 2
B=(mp+mn-md)c =0。002390u·c =2。225 MeV
氘核的结合能相对于质子静止能量 938MeV 的百分比为 2。225/938≈0。2%,可见核能的巨大。 一般的数据中我们能够得到的都是原子质量 M 而不是原子核的质量 m。可以把原子核的 宏观微观模型对原子核质量的描述和预言(2):http://www.youerw.com/wuli/lunwen_9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