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
陈凯歌直接将人物背景定在了贫瘠的黄土地上,用落后而艰苦的镜头内容来叙述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思想的愚昧和性情的麻木,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似乎也是情有可原。镜头定格在翠巧身上补满补丁的破棉袄和残缺的破水缸上,老人们脸上是岁月和生活的艰辛打造论文网的粗糙脸庞,一幕幕的特写都展现了影像符号的象征意义,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2]
一。木鱼影像符号解读
灵动的鱼儿向来是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它象征着自由与幸福,在电影中它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抨击。在影片中,人们在婚礼上的统一的沉默寡言和顾青的热情与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注入新鲜血液的顾青在当地的婚礼上显得格格不入而不自知,人们对于顾青的激动显得不解和反感,他们在自己的封建制度中故步自封,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享受着他们眼中的安乐。影片中的木鱼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意义,人们把不能吃的木鱼撒上调料,端上餐桌,在此顾青的反应很好地描述了当地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的热衷与迷信。他们认为鱼是希望,是富裕的裕。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很希望吃鱼却没有鱼吃,他们借此希望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吃到鱼,可以富裕一点。木鱼,其实反过来就是愚木,也是愚昧的谐音。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就如同这木鱼一般的愚昧,他们对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充满了敬畏之情,他们世世辈辈都遵循着封建社会留给他们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被这种生活模式束缚着思想与行为,并从来没有对此生活模式感到厌烦与不满。翠巧一家人生活是导演镜头下的焦点,而翠巧的父亲更是典型的木鱼形象,他不仅在生活中对命运投降,在思想上不思进取,是他把花样年华的翠巧逼上绝路,一手摧毁了翠巧的幸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断送了翠巧的生命。导演从他个人身上折射了当地整个黄土地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愚蠢。他明明有着反抗和选择的能力,却懦弱地放弃了,他在女儿出嫁时流露出的凄凉眼神和苍老背影也说明他身为父亲的无奈与失败,他作为那个落后时代的傀儡和家长,就算对婚礼有着百般不情愿也只能被动的执行与参与,他正是那被浇灌调料的木鱼,被端上毫无意义的餐桌,任人参观却无能为力。这是当时力量弱小的人与整个社会抗争无效的结果,也是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是渴求幸福生活却在封建制度下无法实现的愿望,是一种病态的失衡,是与命运妥协的牺牲品。他们永远也无法摆脱封建礼教下的生活,是人物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他们苦苦挣扎却依然被沉重的封建礼教所压迫。正是陈凯歌对黄土地深刻的诠释引起了观众对当时民族特性和农民生活的反思。[3]
二。颜色影像符号解读
中国是一个崇尚红色的国家,亮眼的红色在中华有着许许多多的含义,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也始终与红色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代表作黄土地百花深处和无极里都出现了亮眼的色彩符号――红色。每一部电影里的色彩都与影片所表达的深意息息相关。色彩作为电影的主体,它具有重叠性。综观史书,中华的每一种色彩自古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华的青,象征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红象征着万物繁茂,生生不息。中华向来喜红,以红为尊。红色代表着希望。GM。成功。热情。奔放。年轻等。红色这一色彩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里衍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黄土地中的色彩多是沉重而低调的,似乎只有红色这种富有活力的色彩才能凸显电影的沉重与人物的悲剧。除了必要的白色的羊肚毛巾。红色的嫁衣盖头。黑色的棉衣,其他的色彩甚至可以不用,以免破坏了色彩的构成。这正是导演对色彩具有敏锐的感知和把握的体现。婚礼上喜庆的红色与人们木然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导演巧妙地通过对色彩把握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愚蠢与麻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本是一场令人羡慕的幸福婚姻转换成杀死女子追求幸福的场所。对于翠巧的婚礼,导演主打黑色基调,黑色紧紧地笼罩着喜庆的红色,这看似诡异的布局其实是一种暗示,红色是翠巧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而被黑色包围的红色则意味着这种生活愿望很快就会被黑暗所吞噬。红色虽然贯串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但黑色也如影随形,毫不退让分毫,迎亲的队伍的红轿子与周围的黑暗相对照,黑色的队伍排位与红门帘的色彩反差,人们木然的神情与对联上的三从四德“都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于中国古代女性命运的严重摧毁。在中国,对联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许,而翠巧家门上的红色对联却是顽固的紧箍咒,时时刻刻束缚住翠巧的思想和行为。色彩的极大反差和深沉被大多数电影评论家称之为把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摒除在外“。陈凯歌导演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现在对细节的选取。色彩的把握和镜头的捕捉上无疑是成功的。
三。人物影像符号解读
陈凯歌的电影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多是完美的,是电影文化的内涵所在。黄土地中的人物被陈凯歌符号化了,它着重体现人物命运的走向,表达了他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4]影片中四个典型的人物是:翠巧。顾青。翠巧爹和憨憨。这四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翠巧是黄土高原上的理想人物代表,她是千百年来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形象,她生活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社会。她每天挑水做饭。缝补衣服,她从不抱怨也从没产生过反抗的意识,她时刻坚守封建女子的思想准则。直到顾青的到来,她的封建思想逐渐瓦解,成为向往自由并敢于追求幸福的第一人。但是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环境下,是艰难的,它挑战了封建礼教的绝对权威,她个人的力量不足以与整个民族抗争,因此她尽力为自己做出了最后的美好选择,还是敌不过命运的安排,注定了她是封建社会制度下觉醒的开拓者与牺牲品。在婚礼如期进行时,翠巧用不安的眼神和惊恐的表情诉说着害人不浅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毁。婚礼上暂时的妥协并没有消除翠巧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还是希望走出黄土高原,挣脱封建制度对女性的禁锢,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翠巧在新婚之夜的逃脱也是一种预示,意味着麻木不仁的黄土高原人对于新思想。新生活的不认同和不接受。翠巧是理想型的代表人物,而她的爹则是封建社会礼数的执行者和参与者,翠巧爹跟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一样,简单务实。不思进取。思想落后。安于现状。他们对养育他们的土地。自然有着崇高的敬畏之心,他们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影片中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他们对土地的敬畏来阐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现状和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命运。翠巧爹是封建礼教下的典型代表,他愚蠢无知,不能改变女儿的悲惨命运,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如泡沫般破碎,遗留在黄土高原的历史长廊里。他虽然在封建社会中没有地位,但他却是家里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主宰权和说话权。他有着把翠巧救出火坑的能力却没有付之行动。在封建制度之下的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微乎其微,三从四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使有沉重的枷锁,女性也没有反抗的意识和行为。憨憨是一个受新思想浇灌的黄土地人,他虽然没有勇气像姐姐一样公然地挑战封建权威,但在他做好了思想准备时,毅然决然地选择跟随姐姐的步伐,坚定而勇敢地面对世俗社会。憨憨在汹涌的人群中逆流前行,举步维艰,最后,他奔向了自由与幸福的生活。这预示着我们的民族还是有觉醒者。有希望。有光明的。而顾青的形象是特定的,他是冲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接受过民主与科学的先进思想,他是拯救整个民族的英雄。麻木无知的黄土地人不能接受和认同新思想,他们就把顾青当作封建社会中有钱子弟的地主形象,他们拒绝顾青带给这片黄土地的思想洗礼。而顾青的新思想对于翠巧思想的转变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他给翠巧描绘了南方解放区的美好生活,在那里女性可以同男人一样上学参军,寥寥数语打开了翠巧那颗自我封闭的心。顾青这一形象不光是先进文化的开拓者,也有一种无法改变翠巧命运的无奈的双重人格的特性。他将自己所推崇的思想灌输给这片深沉的黄土地,却依然无法改变翠巧的命运,没有成功地救赎翠巧。只能用公家人自有公家人的规矩“来敷衍翠巧,提出离开黄土地的请求。然而当他再次回到黄土地上,翠巧已经被黄土地上的人们所摧毁,永远地消失了。这是文化传播者的失败与悲剧,说是顾青的懦弱无能,不如说是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的深深无奈与挫败。四。镜语影像符号解读
强烈的影视动感和色彩的运用能令大多数观众产生共鸣,陈凯歌的电影画面多以静态的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而黄土地的静态镜头尤为突出。在拍摄黄土地时,镜头大多是不动的,影片的迎亲镜头就采用了四组静景,由远及近,静态的黄土地在静止的镜头下更显深沉压抑,黄河表面平静温柔,内里却波涛汹涌,就如同整部影片所表达的情节一致,没有紧扣人心的激烈情景,只是以缓慢冗长的基调来表达,用内敛的感情将影片的主题展示在观众眼前。陈凯歌用静态镜头来展现广阔的黄土地,更是借助静态镜头来表现中国封建文化的落后,在影片中除了打腰鼓的农民和奔跑的农民的相关片段,几乎找不到任何动态画面,导演用反常的方式表现黄土地也是有象征意义的,缓慢的叙事基调为整个民族发展缓慢也创造了一个沉重隐晦的空间。这缓慢的镜头几乎冻结了历史的进步,让观众进入了一个几乎静止的历史时空。广阔无垠。沟壑交错的黄土地上,一片蔚蓝无边的天空,黄河水静静流淌,激昂的信天游响遍黄土地的每个角落。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导演没有采用语言与动感的镜头,而是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农民的细微表情,从这些静态的镜头下人们的思想。生活。心理世界都在这片封闭。落后的黄土地上,走不出去也无法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整个民族陷入了封建社会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地重复以往的生活模式。缓慢的镜头让我们了解到,如今华夏的文明是经过上千年的历练,才成就今天的辉煌。黄土地中土地的画面占了电影的四分之三,整个镜头空前的沉重。压抑,天空与黄土地似乎只是一线之隔,却无法相交,这种构图强烈地冲击了影片的主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一丝先进的思想而重新焕发活力,根深蒂固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这片黄土地上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思想中,他们从不接受光明的普照与洗礼。在顾青与翠巧爹谈话的场景中,大片的在黄土地上行走的人们,就如同蚂蚁般大小,面对强大的自然环境,他们不能与之抗衡,只能顺从地生存。他们耕地累到竭力还是会祈求下雨,祈求得到上帝的庇佑。翠巧爹的思想就像黄土地一样,对新思想的不知所谓并不全是翠巧爹的问题,他是受整个民族和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思想熏陶,那些传统思想深深地扎根在这片黄土地上,深深地注入黄土地上人们的心里。想要改变他们,就如同飞蛾扑火,自寻死路。翠巧爹也曾质疑过,南方的女子能上学读书,是真的吗?但到底,也只是犹豫了一下,而翠巧也依然踏上她姐姐同样的悲惨命运。
五。结语
陈凯歌通过电影来弘扬自己的文化立场,他将人文关怀的理念通过电影传达给观众,他将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文明。精神与理想这些伟大的主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剖析,把雅与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他特有的审美立场和视角对整个华夏民族进行了更深刻的研究与探索。
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
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學及象征意义【4416字】: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4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