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发明之前,中国人的武侠世界大多由文学作品构成。《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就开始了早期中国侠义精神的书写了。在太史公的笔下,一个个充满侠义心肠,重家国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侠者”跃然纸上。太史公认为那些居身庙堂之上,依附权贵的习武之人只能成为武士,而那些远在江湖,不追名逐利只为坚持自己心中的“侠义”的人才能称之为侠。太史公之后的笔者,都注重对正史的记载,关于侠者的记录只剩冰山一角。民国初期,救亡图存的社会背景之下武侠小说突然兴起,作为“20 世纪新生事物”的武侠电影是也因此诞生。在1928年出炉了的《火烧红莲寺》,然后 2005 年陈凯歌参加了的《无极》,我们国家武打电影快有超过了80年的历史。同时跟随而来的是武侠电影在诠释“武侠”过程中,对其本质的确失。论文网
《火烧红莲寺》中将僧道的神功通过一些刀光剑影的特效表现在荧屏上,才有了将武功视觉化的概念,让原本停留在纸上的虚无缥缈的所谓神功通过加入一些特效的拍摄手段得以直观的展现,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直观的视觉体验。但是这也就造成了“武”逐渐沦为技巧或形式。原本需要气运和修炼而得的武,变得夸张而简单,只是吊威亚下的“变相舞蹈”。
建国后,因为大陆地区改革文化战略的进行,不包括一些历史电影像《林海雪原》里还有“武侠”成分,武侠电影快被赶出谈论设立的大陆的电影。同样,一个时段的香港,各种小说编制及独有编写的武侠视频普遍被人民接受,而且是香港电影界里的关键。 在武术动作设计上也很“好看”,处处充满表演设计。武打明星制造出来,武术指导成名,风靡一时的黄飞鸿等等武侠形象涌出荧屏。直到70年代由李小龙将这种“好看”的“功夫”推向西方世界。李小龙擅长多种拳法,在咏春拳、少林拳、西洋拳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用拳法战胜很多国家的功夫高手,是功夫界的一个奇迹。 但是武侠电影依旧没有改变表演化的陋习。
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电影《猛龙过江》,从动作角度分析,他和的对打堪称动作电影的巅峰,双手使用双截棍实在精彩,但是电影中仍然摆脱不了早起打斗电影的特效,更严重的是,缺失了武侠的个人特性,之所以是侠,是要有高于仇恨的价值观。他只能被称为动作片,而无法叫做武侠片。
二、过度表演化的武侠电影及现代性危机
(一)、过度表演化的武侠电影症候
过度表演化的武侠电影指的是过于炫技,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没有真实的反映武术文化的武侠电影。武侠电影发展到徐克所处的电影时代,电影特效又一次成为市场主流,受到一度追捧。徐克在《蜀山传》《风云》等影片中都采用大量特效产生极度刺激又虚幻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这是他独到的拍摄风格。一部好的武侠片要能够体现中国的“武术文化”,传统的武侠电影虽然不乏商业性、娱乐性但是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文化,武术文化,将“武”“侠”“情”巧妙结合,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而现在的武侠片,过度追求视觉效果,特技后期都做的特别酷炫,却缺乏对武术文化深刻的诠释,所有的武打情节都像是简单的笔划并不是真正的武术。这种过于炫技,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没有真实的反映武术文化,侠义情怀的表演不能成为武侠电影。文献综述
像张艺谋拍的《英雄》、陈可辛拍的《武侠》、徐克拍的《龙门飞甲》类别的特效武侠电影的开探,这样的电影在表现了有江湖想法的时候,从外面看好像确实有对以前的武侠电影创作的改进,却更表现出武侠奇观化的电影特征。细看之下,获得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卧虎藏龙》,武打动作几乎转变为了写意的舞蹈。阿城表示徐克等人的电影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武侠片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舞蹈片的现状。很多武侠片中甚至不注重情节的设计,一言不合就开打,各种形式各种技巧的一直打斗,如同舞蹈一般,与其说是拍武打戏,不如说是在表演一段舞蹈,炫舞技。而武打片里所谓的专业的武术指导,我看应该是舞蹈指导。”阿城无意间道出了当时武侠片对于武打动作的过分表演化的现实,“功夫”依然是高度艺术化的银幕奇观。过分的使用电影特效,只注重视觉效果,而忽略武侠片本身的意义,如何体现所谓的江湖和侠义。 特立独行的武侠梦徐浩峰武侠电影研究(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9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