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起步萌芽阶段:1905年——1978年,这个阶段的电视纪录片和记录电影相似,受到当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拍摄手法和剪辑手段都处于初级阶段。同时纪录片的特点与新闻片也是大同小异,基本都有倾向于社会形态和政治要求,有着很强的宣传教育的功能[1]。总的来说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单一化,模式化,程序化,缺乏自身特点。
纪录片的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改革开放以后,是纪录片的发展生机最佳时期。中国纪录片逐步进入以纪实主义为主的黄金期,纪录片制作者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各类题材的影片蜂拥而来[1]。1982年的《话说长江》、1984的《话说运河》开始将中国纪录片推向高潮。这阶段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的写实风格,实现了“以拆散模式合成模式”。这种全新的艺术风格与以往国内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生活化的模式、真实的自然效果、视听并重的创作理念都是其突出之处。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繁荣阶段:1991年——至今,1990年,由吴文光制作的《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问世,这一纪录片的出现,标志着独立纪录片在我国的诞生,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随后,在1999年,独立制作人杨天乙和朱明传的成功更成为独立纪录片进入“黄金期”的标志性时间2002年由贾樟柯编导的《公共场合》,获得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大奖, 2003年,由王兵编导的《西铁区》荣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马赛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大奖等等。通过这些获奖的独立纪录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独立纪录片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2016年的中国纪录片行业,政策红利进一步显现;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中国纪录片在类型化、题材多元化探索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并逐步改变“叫好不叫座”的困局;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传播力、影响力受到进一步认可[1]。
真实生活是纪录片创作之本,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它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承载着每一次精彩的瞬间,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该怎么走好每一步脚印。
3。2 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5]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是纪录片的意思所在。它要求创作者以一种“真实理念”的创作之心,取材于生活得方式来完成。对于受众来说,真实是纪录片的最大亮点,生活的再现,人物的刻画,历史的编织。纪录片纪实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真实”更深层的含义变成为“事实所体现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2]。
4 选题以及创作准备
4。1 选题背景
都说民间艺术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千百年的文化积累才孕育出无数珍贵的民间艺术,但是以家庭式或行帮制为传播途径的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民间艺人数量的减少和老龄化问题,只能被局限于小范围传播,甚至濒临灭绝。我们见到过不少手工艺人,都是窝在自己的小“工作室”里,做一辈子的手艺,却鲜为人知。朱海龙认为,要想传承民间艺术,首先要让大众了解它们,正视这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手艺人,也可以说是“守”艺人。
“现在人们接触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那么通过新媒体传播会不会引发年轻人对民间手艺的兴趣呢?借助新媒体进行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播,能否解决大众参与度低这一难题?带着这些想法,我们将毕业设计创作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的。响应国家号召,想通过纪录片拯濒临困境的民间手工艺,希望通过述说故事的形式,全面记述工匠技艺。 民间糖画纪录片剪辑阐述(3):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20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