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见》简介
(一)《看见》的发展历程
2011年8月7日,作为央视一套改版的序幕,时长45分钟的《看见》周末版在晚间22:28开播了。这是2010年央视实行频道制改革后,考虑到一套的定位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除在通俗意义上的资讯节目外,频道还希望推出一档新闻专题节目或是关注现实的节目,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看见》诞生了。首期节目《一颗温暖的卤蛋》,采访的是“微博女王”姚晨。在节目开播介绍中,主持人柴静表示:“很多人都问我们栏目为什么叫《看见》,我说有一个作家说过,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石头,但是我的任务是让你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的新闻,但我们的任务是要让你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1]
《看见》最早是一档记录现实的午间专题栏目,开播于2010年12月6日,周一至周五13:10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来播出时间调整到周二至周六的00:15。2011年,《看见》周末版的推出是出于拓展节目深度的考虑,当时有评价认为这会是“中国版《60分钟》”。一个多月前,考虑到播出时间太晚,节目组精力也有限,《看见》日播版取消。目前《看见》的节目形态基本分成两个部分,前面是专访,后面是故事,有时顺序也会颠倒,偶尔会打通,视题材决定采用哪种方式呈现,视内容决定两个板块的节目时长。适合做成专访的人物一般相对静态,没有太多行为线索,需要通过记者交流来强力开掘。《熊之辩》那期节目,柴静采访归真堂创始人邱淑华和亚洲动物保护基金会外事部总监张小海,在柴静多次“有没有一种可能”的提问下,双方当事人对每一个核心争议点进行了互辩,活熊养胆涉及的法律、政策和伦理问题渐次呈现。
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源Y自Z优尔W.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看见》的选题特征
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看见》以人为切入点,从小处着手,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视角来剖析,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之境,关注人的命运。在题材选择上以人为本,角度精妙,注重新闻题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着眼于选择受众真正关注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报道,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很大,社会辐射力很强。通过这些人或事在特定时空中呈现出的“不普通”,让受众能够看见新闻中的“人”,表现出“小人物,大社会”,既打动人心,又引人注目。
《看见》的最大特点就是选题角度再次创新——对已经播放过的纪录片进行重新编辑,以人物命运为视角来处理这些貌似陈旧的素材,大大提高了电视素材的二次利用率。周末版的《看见》更是以其冷静和深度让节目具有了强大的穿透力,节目从人本角度出发,关注新闻中的人,同时也通过新闻事件中人的呈现,让我们对当下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曾经不清楚的、纷繁复杂的东西。而对一些普通人像好人老王、挑山的女人、花甲背包客、“超级红娘”、卖菜哥、民谣诗人周云蓬等的观照,又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普通人平凡又精彩、平淡又真实的生存状态。《看见》节目没有多少评论,积极公正地把生活和记录一比一地呈现给受众,让受众看到并感觉到新闻中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感受真善美,从而与受众建立起准确的交流关系。 浅谈柴静采访艺术以《看见》为例(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6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