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传统文化类原创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采用汉字听写竞赛的新颖形式,引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潮。在汉字类文化节目的带动下,各大卫视将基于戏曲、成语、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放至黄金时段播出,节目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自此,文化类节目迎来发展契机。
与以往相比,如今的文化类节目核心内容没变,都是与文化相关,但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新的文化节目将汉字、成语、诗词、灯谜等相对具体的元素作为主要表现元素,即某种带有符号性和传承性的文化因子。这与以往多将视角集中在历史、人文等领域的文化节目相比,显得更为集中[3]。
节目名称 播出平台 播出时间 相关内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CCTV-1、CCTV-10 20:00 汉字
《中华好诗词》 河北卫视 21:10 诗词
《国色天香》 天津卫视 21:20 戏曲
《最爱是中华》 贵州卫视 21:20 国学
《知根知底》 河南卫视 21:25 姓氏
……
表一 部分文化节目相关情况
然而,当我们对这些基于汉字、诗词、成语、京剧等具体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节目做持续分析时,会发现往往在一档节目成功打开市场后,多档同类型节目就会竞相亮相,模仿痕迹明显。这些模仿节目不仅未能超越前者,或是延续收视热潮,反而因节目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刚被传统文化节目点燃的热情,导致节目一直不温不火。
究其根源,还是创新不足,文化类电视节目没有为所要传播的文化内容找到最恰当的表现方式,而是急功近利地对既有成功案例做简单模仿。从长远看,这样的操作方法显然不利于文化类节目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一档节目的成功原因做深入研究,找出其创新发展路径,以期对后来者有所启发,帮助更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本文将着重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它在节目理念、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之处。
4 创新的路径
4。1节目理念创新
4。1。1 传承汉字文化,领略汉字之美
汉字历经千年传承与演变,它在书写过程中要求音、形、义的同步合一,几乎每个汉字都需要人们去单独记忆,这样就导致汉字书写本身就有着较大难度。而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中输入法的智能化一方面降低了汉字的书写难度,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却又降低了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愈发严重。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书写也是汉字传播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当前这种提笔忘字现象尤其值得人们关注与重视。
汉字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艺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创意团队受美国拼写大赛电视节目《National Spelling Bee》的启发,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本土原创[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制作者两年的反复设计和推敲后,又经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两年的研究和论证,最后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节目制作准备才呈现在观众面前。六年的时间,给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的后劲。《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关正文曾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推出并不是为了“拯救”汉字,而是为了通过游戏形式提醒大家汉字的重要性,让大家重温汉字的美好。我们从历届的节目宣传语如“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等就可以看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要宗旨是传承汉字文化[5]。 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9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