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闻角度讲求“用事实说话”,“事实”为“用”,“说话”为“体”,传统的新闻角度从事件本身出发,陈列新闻事实。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受众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而是在于借助“事实胜于雄辩”的潜移默化去传达执政阶层的政治主张。
(二)现代新闻角度
现代新闻角度是在传统新闻角度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符合现代受众需求的新方式进行报道。我国媒体过去在“工具”和“喉舌”等新闻理念的影响下,将自认为重要的新闻事件传送给受众,时时刻刻都用政治观念约束人们的思想认识。而现代新闻角度则选择“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考虑“趣味性、接近性、新鲜性”等新闻价值因素的真正含义,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中央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原则,实际是现代新闻角度原则,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以便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zhuyi服务、为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深入基层,在贴近实际中服务大局。只有记者编辑走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才能采写出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关注热点,回答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热点常常是百姓关注的焦点,搞好热点报道,是连接“三贴近”和“三服务”的桥梁。抓住热点问题,报道才有深度和分量,为百姓说话,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代新闻角度也能以较好的宣传效果不断发挥作为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二。突发事件中,记者对新闻角度的选择倾向
记者可能拥有多重身份,自然身份——公民;政治身份——员;职业身份——记者;在突发事件面前,记者只能选择一个身份,他不可能在按动快门的同时拨打求救电话或者直接上去救人。在报道时,值得深思的是:是一味的讲求速度,领先几秒,还是了解事实,再作报道;是从受众、政府还是媒体的角度出发报道新闻。记者,作为一个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又是社会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报道出的新闻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文献综述
(一)受众角度,贴近群众信息量大
地震、台风、洪涝和火山爆发等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因自然界中的非人为原因而发生,海上事故、空中事故、交通事故等事故灾难性突发事件,往往是人为因素或者社会矛盾而导致。由于突发事件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论何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受众往往都会产生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弄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动向,以及事件产生的影响。[ 张建波。从受众知情权角度看突发事件及其新闻报道策略]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受众的知情权在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都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地震发生后,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及时地将这一突发性自然灾难事件公布并随后展开全方位的全程追踪式的连续报道,在地震救援期间,更是将受众关注的具体细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进行报道,极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激起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展现了高效政府形象和良好的民族形象。在抗震救灾后期,新闻媒体则对这一突发性自然灾难事件进行反思,突出警示意义。
比如,在网民针对突发事件所发的帖子中,就有不少对媒体隐瞒不报或未提供充分信息表达不满的内容,有的就这样写道“我们有知情权。”的确,公民有权利知道自己身边发生了什么事,不管这些信息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传播正面的信息,而不披露负面信息,不利于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如果说在过去的传播环境中,突发事件没有及时报道,受众的不满还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知情权意识日益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今天,媒介要做也必须做的,恐怕只能是及时发布信息,不断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受众的情绪“软着陆”。 突发事件中记者对新闻角度的选择(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9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