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温室栽培一向主要依靠人工按照经验进行控制管理,直到20世纪70年代从海外引进了设施环境控制的理念和设备,这一现象才得以改观。单一方面由于现代温室所需的电能消耗过多,我国多数地区难以提供;另一方面,温室生产的工艺流程复杂,多为软件及硬件的一体化设计,而我国相应的管理人才短缺;同时,由于土壤、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引入我国的大棚系统并不适用于国内环境,引进的设备无法被充分利用,且运行成本过高、维护复杂,而且引进的国外系统基本无法安装数据存储模块,无法连接管理系统,导致这些高价引进的系统设备成为了鸡肋。
上世纪80至90年代,为解决温室控制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我国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围绕着农作物环境控制问题开展了测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九五”计划中,开展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带动了我国温室监控技术的发展,研制出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控系统产品。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设施中的智能监控系统的控制程度比较低,自动化水平还十分落后,还不具备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能力。
现阶段,我国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方向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其一是由江苏理工大学李萍萍团队研制开发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它采取工业级控制计算机作为核心控制系统。它采用多变量输入/出控制系统,通过传检测温室中各个环境参数的传感器传输的模拟量,通过A/D转换器将模拟量转变成数字信号,由接口板接收数据,通过自主开发的监控处理程序进行参数的分析,比较输入量与设定量,输出相应的开关量,驱动电路操纵各执行机构的运行[6],实现对温室环境变化的智能控制。
另一种较为典型系统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华北连栋温室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基于单片机的温室控制程序应用,对温室环境进行自动监控。单片机能通过分布式网络与上位计算机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用户通过上位计算机上友好的人机接口界面,温室内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的实时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显示与存储。
在温室的环境因素控制方面,我国的温室监控还在使用单因子操控系统。例如范云翔等研制开发的智能喷水控制系统,能够随环境量的改变,自行改变喷水水量,吉林大学于海业等研究的温室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解决了温室内温度、湿度自动检测的问题,并设计完成了温室操作的专家控制系统,但没有定型产品,也无形成产业化。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研究者们开始不断将注意力放在多因子综合因素的大系统控制研究上,这将代表我国温室监控系统今后研究的方向。
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
①从目前普及的温室大棚来看,其自动控制系统大多仍是以单片机控制为主的现场控制,虽然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对温室大棚内的多项目综合控制程序难以实现简单编写,造成了系统的维护专业技术要求高,维护成本大,无法大规模推广的问题。
②单片机及一些上位机(PC机)只能对大棚的历史数据进行储存管理,不能依据作物生长周期对环境参数的要求进行实时的调节控制,这不仅给温室管理人员造成工作上的不便,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及不必要的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破坏。
③控制系统的单片机在温室大棚这种高温度,高湿度环境中易腐蚀损坏,无法长久使用。
④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发展现代化农业已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转型的目标。但是,这种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型农业科技水平高,需要大量掌握高新技术的管理人才,但我国目前还十分缺乏这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及适合我国国情的专家管理系统。 国内外智能大棚监控系统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0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