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干扰技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为这项技术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在所有防御手段中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为战车增设模块化顶部复合装甲,例如PzH2000自行火炮、美洲狮步兵战车等。但是增加了顶部的装甲厚会加重坦克战车的自身重量,所以这种措施的作用有局限性。随后,英、法、德等国在主战坦克、装甲车辆上都配置了烟雾系统,在应急时,发射烟雾弹,躲避敌方的观察和瞄准,掩护车辆实施机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将主要的攻克方向转向了大功率、覆盖范围等,毫米波箔条、毫米波箔条、气溶胶、毫米波角反射器、毫米波吸收层、毫米波等离子体和一系列的手段,为毫米波对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目前,国外毫米波无源干扰设备的发展速度也让人惊叹,据统计每年以 30%-40%的速度增长[4]。在深入研究毫米波无源干扰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更为有效的新型无源干扰措施,以前毫米波无源干扰仅限于传统的质心式干扰方式,如今冲淡式干扰和遮蔽式干扰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无源干扰材料在填装工艺、发射技术方面进行了改良,特别是更综合化、智能化发射技术,毫米波无源干扰技术的发展也使毫米波对抗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5]。19915
但是,无源干扰也存在着弊端。针对箔条干扰来说,向物体目标周围发射箔条弹在空中形成大量的箔条云,利用箔条的“二次辐射”原理干扰毫米波探测器从而保护物体目标。由于,箔条在空中飘浮的时间有限从而对目标的保护也是有限的。一般的装甲目标体积较大,故抛撒出的箔条云面积应尽可能的大并且抛撒的位置和时间都需经过计算。相对于有源干扰虽然此类干扰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但是实际干扰效率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例如布置方式、气候条件、战术机动等。
毫米波有源干扰的干扰方式通常采用遮盖式干扰或欺骗式干扰方式。如美国的ALR-45/67,WJ-3600和SR-200,德国的FL-400,英国的WEASED等毫米波有源干扰设备。于此同时,各国也对毫米波装备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20世纪80年代在大功率极化发射机以及天线和天线罩技术取得突破后,推出了一些机载毫米波有源干扰设备,如美国的B-52轰炸机上的AN/ALT-28噪声干扰机,美空军的ALQ-137干扰吊舱等等。
有源干扰方面更多的是应用欺骗式干扰,原因有:毫米波器件比较昂贵,成本较高;大功率的发射机技术不够成熟;欺骗式干扰所用的毫米波的干扰源体积小、成本低、智能化、运用较灵活,所以在战场上更受青睐。毫米波有源干扰技术的发展虽然受功率、机动灵活性、作用范围和成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但并不影响它成为对抗毫米波制导武器的有利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也有学者从事有源干扰的研究,针对来袭导弹扫描搜索阶段和目标跟踪阶段的两种毫米波有源诱饵弹战术使用模式,即多诱饵迷惑干扰和多诱饵诱偏干扰;通过对毫米波雷达的主瓣干扰,破坏雷达的跟踪系统;对毫米波被动式辐射计探测进行欺骗式的干扰方法。 毫米波干扰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