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反应釜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各个领域中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在许多方面对反应釜做了大量的研究。
在搅拌釜方面,江南大学的吴岩做了用于高粘度流体的搅拌釜的模拟及优化的研究。研究发现双螺带搅拌釜的最优化条件,最佳操作条件为螺距与桨叶直径的比(s/a)为1,桨叶的安装高度大约为釜体高度的l/8,最佳搅拌转速为大约60 r/min,此时搅拌功率消耗相对较小。还有江南大学的温文做了关于搅拌釜式反应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研究。专门对比了双层优尔直叶圆盘涡轮桨和优尔直叶圆盘涡轮和四叶开式斜桨组合。得出这样的结论:优尔直叶圆盘涡轮和四叶开式斜桨组合的轴向混合情况要优于双层优尔直叶圆盘涡轮。而双层优尔直叶圆盘涡轮桨搅拌釜中的径向混合情况要优于组合双层桨搅拌釜。另外还有江苏大学的江伟做了关于基于CFD的双向循环大型搅拌釜式结晶反应器的流场分析。得出速度对搅拌流场的分布影响不大,搅拌流场的绝对速度和转速成正比,随着速度的增加剪切循环增加,而循环在减小;随着密度的增加,速度变化很小,但是循环性能在增加,而剪切循环在减小;随着叶轮离底高度的增加,出口速度有所变大,循环性能在增强,而剪切性能有所下降。19966
在温度控制及传热方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夏晨做了关于反应釜设计及其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研究采用了现代工业典型的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气动薄膜电动执行阀加PID调节装置。其基本组成为: 被控对象( 反应釜)、检测变送装置( 热电偶温度计) 、控制装置( 调节器) 与执行调节机构( 气动薄膜执行阀) 四大部分。浙江大学的雷照做了关于搅拌釜传热过程的研究,在自行设计的直径为300mm、高为60赫强的搅拌釜中,研究了三种不同桨型的搅拌桨在水体系中的搅拌传热过程。测试了不同类型(热虹吸管和重力辅助式热管)和外观形状(直管和弯管)的铜.水热管在加热温度范围为60.75℃的传热功率;发现实验用的热管具有良好的换热能力,其中外形一致的重力辅助式热管(内置铜网)的换热能力比热虹吸管要高10.30%:同一类型的热管其直管的传热功率比弯管要高5.10%,在此基础上结合反应及设备安装需要选择了重力辅助式热管(弯管);并进一步考察了选择的铜.水重力辅助式热管(弯管)在特定的加热温度范围(40.50℃)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该根热管在此温度范围下具有良好的传热能力,可将此类型热管作为搅拌釜用的换热元件使用。
在釜强度、稳定性方面,武汉理工大学的陈艳丽研究了釜的强度。通过结构分析、热分析、电磁分析、流体分析、耦合场分析,尤其是结构分析可以反映出零件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形、应力及作用力等,它包含下面几个方面:静力学分析可以用来分析静态载荷,分为结构的线性行为和非线性行为。比如大应变、大形变、接触、蠕变等。得出可知当负压时釜体最大应力为91.053兆帕,最小应力为负7.303兆帕,最大位移为0.5035mm,其变形量很小,对釜体的变形可以不计。当对釜体施加正压时,釜体最小应力为7.404兆帕,最大应力为90.16兆帕,压力釜的最大位移为0.499679mm。不论是对釜体施加正压还是抽真空施加负压,釜体的变形量均不会对釜体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反应釜内相的分布上,浙江大学的王云兴做了关于搅拌釜反应器相含率测量方法的研究。搅拌混合的性能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和能耗,而搅拌混合中存在着气相分散、液相混合和固相悬浮等多相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难度。
在反应釜的密封方面,兰州石化的李昌根做了釜用机械密封的研究。针对搅拌釜长轴的径向偏摆量在集装式机封内部加装向心轴承,外圈固定在机封静环座,内圈固定在轴套上,静环座预留轴承加油孔,用以抵抗因轴摆受到的径向力,从而降低轴的径向偏摆量,保证机械密封的长周期运行。对机封形式进行改进,由于大气侧机械密封离轴承较近,刚性较好,有较好的密封环境,使机械密封长周期运行成为可能,因此将双端面机封的大气侧仍采用原有的密封形式。 反应釜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