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人类对于FSS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总的来说,国外起步相对较早。同一时期,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都对FSS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并且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1947年的时候,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天线实验室的创始人George Sinclair通过探索发现,天线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电磁散射源,这方面的研究始于1961年的一篇白皮书《天线的回波面积》[7]。Ben Munk和Randy Ott两位博士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科学实验室教授,他们是领先而又杰出的两位研究者,他们用传统电磁计算的矩量法,探究了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物理现象,历史证明,它是适用性最强,最有用的办法,他们是FSS研究领域的当之无愧领头性人物,他们的著作《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theory and design》一书在当时乃至现在,在这一领域都是教科书一般权威的存在[6]。87701
从国外的发展历史来看,首先是以工程背景为基础,然后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然后再与实践应用接轨,并且不断的拓宽了领域。英国拉夫堡大学的J。C。Vardaxoglou和英国肯特大学的E。A。Paker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单元,并且讨论了影响频率选择表面传输特性的参数,而且创新性的用了等效电路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现今重要的参考资料。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R。Mittra等人重点研究了结构的数值计算方法,提出了具有全波分析特性的算法——谱域法,为以后的FSS数值分析作出了巨大贡献[3]。澳洲的麦考瑞大学的Syed Irfan Sohail和Karu P。 Esselle通过研究设计提出将带通的FSS利用到现代建筑的节能双层玻璃中,不仅利于射频通信,而且可以限制2。5GHz的WLAN从而确保安全性[8]。总的来说,众多国外学者的致力研究和探索,不断的开发着FSS的新技术,新领域,新应用,各世界大国将此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大大促进了理论到实际工程的实质性飞跃。论文网
国内的这一领域相对而言发展起步晚,然而却受到了国家相当大的重视,所以发展较快。其中,候新宇教授长期从事电磁散射理论计算的研究与教学,运用模式匹配法,对介质加载及多层进行了计算,深入研究了谱域法[9]。李洋等人利用 FEM-IE 混合算法对有限尺寸且未加载介质的FSS的单站RCS进行了仿真计算,证明了影响RCS的主要因素是边缘截断效应,并且验证了FSS确实能够达到缩减RCS的目的[10]。陈德亚等人用类似三个偶极子,将它们高度对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缝隙FSS新型结构,这种结构在入射波变化较大时,有很好的稳定性,并在小于25°范围内有着非常稳定的频率响应特性[11]。黄小忠等人设计了一种有源FSS结构,利用等效电路法,创新地在传统FSS中加载有源器件,比如PIN管或变容二极管等,并分析其结构,达到带宽优化的效果[12]。虽然我国对于频率选择表面的发展有着足够多的重视,理论发展也日趋完善,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对加工的精准度依赖性仍然很大,其适应性仍需在实验探索中进一步加强[13]。这一点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明显不足。
国内外对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43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