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资料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结合相关外文资料,国外关于社区共治的研究如下:
治理理论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随着这一理论的兴起,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城市社区的建设中。总的来说, 国外社区治理主要偏向于案例性的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会因为其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观念、基本国情等等而产生不同的社区治理模式。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政府直接和具体的对社区治理进行干预,政府着重对社区的规划、培训、提供场地和资金进行支持。美国的自治模式中,社区具体事务主要通过社区自治完成,政府的责任主要在于制定政策法规,对社区内不同的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比较分离。日本混合模式的特点是坚持政府与社区相结合,社区为主,政府为辅,政府主要对社区进行规划指导和提供经费支持,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是交织在一起的。 22220
但是,单纯的政府导向和政府、社区双向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区快速发展的要求,通过这三种模式的特点来看社区治理模式的不同主要在于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和多元化的区别,因此,多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提出。 这一理论观点也为社区多元共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当来自多个方面—政府、社会、家庭、民间组织、个人等,并且来源越多越好。 论文网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建设的实践。多中心治理成为社区治理发展的方向,政府、志愿和个人组织构成了社会的治理系统, “权力一服从”关系向多向、合作的伙伴关系转变。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从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社区共治机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研究的:
1. 社区治理的模式研究
从宏观来看,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区治理模式也发生了变迁,从一开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社区合作制治理模式再到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治理主体和谐参与、分类治理的治理模式。从微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民营化住宅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社区事务的日益扩大,带来了我国社区治理结构转型。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从政府管治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转变;再由社区体制走向社区自治体制。社区利益多元化和矛盾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中心,需要社区进行第三次治理结构的转型,即社区自治转向社区共治。 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区治理模式。
2.社区治理的主体研究
从社区治理的发展演变历史看,治理主体的演变可以说是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和公共传播的复杂性,许多社会组成要素取得了公共性内涵,主体多元化趋势得以呈现,多元合作的共同治理已成为改革的必然方向。推进共治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规律,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攻坚期、社会管理创新活跃期的中国政府,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价值。社区治理的模式变迁主要是治理主体的改变,从单一的政府主体趋向于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模式。
3.社区共治的机制研究
社区共治符合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规律,如何使社区共治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创新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区共治的核心是建立多元主体之间合理分工、充分协同的协作机制 。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共治机制,初步构建了以“街道工委为领导核心、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社区委员会为协同载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属地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法人、社区各界人士等社区主体参与”的共治格局。 各种社区组织及社区利益相关者群体在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管理社区事务中所形成的社区共治的结构和机制。在新形势下,这种新型的社区共治机制, 在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 社区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