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nstock和Felsenstein(2007)以以色列为例,用SPVAR分析不同地区的住房价格在受到某一共同地区的冲击时的变化;Bandt等(2010)将这类研究范围扩展到经合组织成员国,研究表明美国的住房价格对其他国家的住房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Holly(2011)等人运用脉冲响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英国地区住房价格联动关系;Lee和Chien(2011)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分析了台湾地区1993年到2009年的几个区域城市的住房价格数据,认为靠近的区域之间的住房价格存在着联动效应;Lean和Smyth(2013)运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分析了马来西亚不同房屋类型的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认为在马来西亚,住房价格往往从都是最发达区域率先开始上涨,然后影响到次发达和欠发达区域;Liu和Roberts(2013)使用了VEC模型进行分析,从逆城市化的视角全面解释了香港每个地区住房价格是如何互相影响的。25777
国内的研究
位志宇(2007)运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住房价格之间的扩散效应和累积效应,认为上海的住房价格有很大的溢出效应,使得南京和杭州的住房价格出现增长,得出了长三角区域的住房价格存在生态共生性的结论;徐迎军(2008)利用EG 检验对我国部分省份住房价格的影响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省份之间的住房价格存在相互影响;王松涛(2008)将我国大中城市划分成5块,利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了这几个板块的城市住房价格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认为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李智(2013)将长三角核心城市按一定标准分为三类,论文网利用定性理论假设和PCA-EGARCH模型研究了长三角住房价格变化的不对称溢出效应,并且计算出了效应强度,认为应该根据效应强度的大小,决定政策的不同实施时间;周豫(2013)研究了北京及其辐射地区的溢出效应,选取了五个城市,认为他们之间存在两两协整关系,根据VE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认为北京是该辐射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京的住房价格变动,会使其他几个城市的住房价格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呈同向变动;陈章喜(2014)运用VAR模型,对珠三角地区的三个典型城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城市的住房价格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认为深圳是珠三角地区住房价格产生溢出效应的源头,但对其他城市起到作用的住房价格溢出效应强度有强弱之分;谭政勋(2014)利用PMG 估计法,探讨了珠三角住房价格的泡沫程度,并采用两个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房价偏离产生的溢出效应,认为要密切监视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走向以控制房地产市场;丁如曦(2015)运用莫兰指数和LISA图分析了中国的城市住房价格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认为中国的住房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在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的溢出效应程度有着明显差异,且存在滞后因素;而周文通(2016)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的溢出效应,使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和贝叶斯方法(BA)测算出三类空间溢出程度,进一步说明了京津冀地区为什么需要进行一体化协调发展。 住房价格联动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