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曲兆军、柳盛典、杨传路等人研究了囚禁离子与单模量子辐射场构成的相互作用系统在载波激发(ωL=ω0)、红激发[ωL=ω0-jν(j=1,2,3)]和蓝激发光[ωL=ω0-jν(j=1,2,3)]情形下的统计性质,讨论了系统的态函数随时间的演化关系、光子态和声子态交换的条件及相应的离子布居数,得到了光子数和声子数的平均值及其方差、光子场和声子场的二阶相干度等量值。
2003年D.Leibfried,R.Blatt,C.Monroe,和D.Wineland等人研究了单一囚禁的离子的基本量子系统。它们可以通过激光冷却使其几乎可以休息,并且它们的内部电子状态和外部运动都可以耦合到光场并由其操纵。这使得它们非常适用于在良好控制条件下的量子光学和量子力学研究。
2005年汪仲清、段昌奎,安广雷等人从描述囚禁离子与驻波激光场相互作用的Jaynes-Cummings(J-C)模型出发,导出了囚禁离子谐振动单量子共振激发相互作用的非线性J-C模型。通过求解这一模型的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数值研究了离子布居数反转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离子布居数反转演化的崩塌一复原周期与Lamb—Dick参数叩和离子在驻波激光场中的位置有关,随着砑参数的增大,离子布居数反转的崩塌·复原周期变短,当离子质心的位置从驻波激光场的波节移向波腹时,离子布居数崩塌一复原的周期变长。
2006年潘长宁、方卯发、郑小娟、胡耀花等人研究了在超越Lamb–Dicke极限的情况下,囚禁离子在行波激光器中的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囚禁离子在行波激光器中的压缩性能强烈受到边带数K,Lamb–Dicke参数η和初始平均声子的影响。
2008年郑小娟,罗益民,蔡建武等人提出了一种实现量子相位栅极(QPG)和超出Lamb-Dicke(LD)极限的交换栅极的简单方案。这些双量子位量子逻辑门仅涉及两个囚禁离子的内部状态。该方案不使用振动模式作为数据总线,只需要离子与激光器的单个谐振相互作用。在拟议的方案中不需要LD近似值和辅助原子能级。因此,该方案简单,相互作用时间短,这对于去相干性是很重要的。
周青春、曽小祥、张琴等人采用求解薛定谔方程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相干态初始光场下隧穿量子点分子模型与光场相互作用的光场压缩效应,讨论了平均光子数、系统失谐量对光场压缩效应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子数的增加,在量子点分子模型与光场相互作用初期,曲线的振荡频率加强,且光场出现压缩的次数增加,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光场不再出现压缩现象;同时随着失谐量的增加,光场出现周期性的压缩,但无论失谐量多大,光场的另一个正交分量始终不会出现光场压缩现象。
囚禁离子振动正交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0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