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炸药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多发生在输送管道中,因此国内外对设备的使用安全性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可供参考的研究主要有炸药爆轰的直径效应、熄爆效应、拐角效应和制备安全四个方面。国内外对于凝聚态炸药爆轰的隔爆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只是在相关的爆轰理论和机理上进行了探讨。30623
1 炸药爆轰的直径效应
炸药爆轰的直径效应就是装药直径对爆轰传播过程的影响,是多年来爆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947年,Jones[2]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装药直径与化学反应区的反应速率相关,并给出了装药直径与爆速的关系式。论文网
1949年,Eyring[3]指出直径效应与波阵面弯曲有关,并对有约束的情况下装药直径对炸药爆速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研究。1954年,Kirwood和Wood [4]扩展了ZND模型,通过假定波阵面为曲面,得出著名的W-K理论。
80年代以来,Bdzil[5]和浣石[6,7]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Bdzil将W-K理论扩展到二文爆轰波阵面,提出了二文稳态爆轰的理论模型,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边界稀疏效应。浣石得出了在静坐标系下,二文定常爆轰波的流线形状及CJ条件;并根据冲击波能量守恒方程可确定声速面形状;再利用试验确定的前导冲击波形状得到化学反应区的大致形状。从本质上说,Bdzil和浣石的研究是扩展的W-K理论。
国内的谭多望[8]等人对钝感炸药的直径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钝感炸药爆轰波的传播速度及强度与波阵面曲率有密切关系,通过用光电联合测试方法测量了常温下不同直径钝感药柱稳定爆轰时的爆速和波形,并根据拟合的波形,分析了爆速D与此点曲率k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稳定爆轰时的爆速随药柱直径的增大而升高。当曲率较小时,爆速只与曲率有关;当曲率较大时,爆速不仅与曲率有关,而且还与药柱直径有关。
2 炸药爆轰的拐角效应
拐角效应是爆轰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炸药性能、弹体设计及爆轰波传播理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对多种炸药的爆轰波拐角现象进行了研究。Mitchell和Paterson[9]观察了液态硝化甘油的起爆过程,发现爆轰波垂直于起爆方向的初始爆速明显低于轴向爆速。他们认为轴向波的恒定爆速以球面波的形式扩散并成为新的波源。这是现在所知最早从试验的角度报道爆轰波特殊传播现象的文章。Jones和Mitchell[10]将观察到的发生在部分高能炸药,特别是液体炸药和胶体炸药的起爆过程中的这一现象称为拐角效应,并认为这仅仅是起爆过程中短暂的低速爆轰所致。Herzberg和Walker[11]利用转镜相机以2000m/s的速度观察到在起爆过程中药柱表面爆轰波的时间滞后情况,认为拐角效应在没有低速爆轰情况下也会出现。
这以后的一个里程碑成就是1970年,Silvia和Ramay[12]在研究爆炸逻辑组件时,发现炸药爆炸所产生的爆轰波在通过炸药小直径通道或拐角时,会出现传播不稳定的情况,即拐角效应,并从此把这个拐角效应作为爆炸逻辑零门开关装置的理论设计依据。1976年,Dick[13]用脉冲X射线照相法研究了X20219和X20290两种炸药中的爆轰波拐角现象,观察并获得了拐角半径、拐角距离和不爆区的面积。
1986年,Held[14]等人研究了起爆冲击波强度对拐角效应现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起爆药柱的面积变大,采用高强度材料约束可以使侧向滞后的时间减少;2000年,Held[15]对爆轰波拐效应产生的爆速和爆压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爆轰波在不同拐角中传播的波形不同,这可以从不同的发光强度中看出,炸药爆炸产生的爆轰波绕过急拐角后的光输出强度弱于绕过缓拐角的发射光强度,这显然是由于压力不同引起的。 炸药爆轰管理传播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