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是户籍制度承载了本不是户籍制度所附带的功能。比较西方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面对人口流动时候所采取措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在台湾户籍只是人口登记,没有给户籍添加其他附加功能,如台南搬进台中住则其子女能够在该地接受小学至大学的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流动儿童所产生于我国相似甚至相同的情形很少,由其本“户口”只是证明其身份功能,而与我国的户口附有附带功能不一样。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的研究,主要倾向是有关心迁移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5875
在中国本身受户籍制度所限,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教育资源因地不同,同时大学之前教育一般应在户口所属地进行。各地方经济状况不一,越是发达地区每年投入额远大于不发达地区。为了解决这些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各地政府都在寻找应对的方法,然而这些并不能够很好改善这些问题,可能带来另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诸如儿童心理问题等。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歧视等心理研究,社会转型期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福利问题研究,我国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研究等等。学者们大多是从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而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其制度本身是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而真正需要解决的仅仅是迁徙对儿童心理影响的问题。
我国自1979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人口的快速向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因而大幅度的举家外迁务工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即其子女教育如何解决。换而言之,我们的流动儿童是否能够在其父母在为非户口所在地工作多年的城市享有教育的权利。学者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让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第二,专门为这些流动儿童举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
同时又有学者专门针对有关流动儿童目前学校差别对待是否给身心造成一定伤害,比如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方晓义等,2008)以心理学的角度专门指出这类儿童受到了来自于同伴交往、教育政策与规定、社与城市居民等三方的歧视。在根据心理学家们调查研究显示,歧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流动儿童教育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