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SAR系统的研制现状星载SAR历经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70年至1990年,美国是主要研制应用的国家;成长期:1990年至2000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等在这期间都投入了星载SAR的研究中;2000年起迈入兴盛期,一时之间欧洲、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雷达卫星相继升空[7]。41679
1978年,美国NASA发射了SEASAT——全球首颗星载SAR,运用于海洋观测领域,成为SAR在太空观测领域里程碑式的标志。其后每隔三年,NASA哥伦比亚号载有SIR-A,挑战者号载有SIR-B都成功发射[8];1988年阿特兰斯号运载“长曲棍球”SAR卫星;1991年“大力神”火箭运载 “长曲棍球Ⅱ”SAR卫星[9]。千禧年,美国的“奋进”号升空,携带“航天机雷达测绘使命(SRTM)”任务,历经11天,获得了达9.8万亿字节影像数据,涉及范围超1.19亿平方公里。这是全世界SAR发展过程中首次获得如此丰富的雷达数据。
1991年3月苏联发射星载SAR——Almaz-1;同年7月欧洲航空局发射ERS-1;1992年2月日本发射JERS-1;1995年加拿大采用电扫天线方式发射Radarsat[10]。相继发射的星载SAR在探索地球神秘和增长经济方面起了极大的效用,标志着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走向成熟。论文网
日本在2006年1月发射了现代化陆地观测卫星ALOS。它也是当前日本最前卫的在轨星载SAR,应用在地图绘制、勘测自然资源、灾害监控等领域[11],虽然不擅长提高对地观测的分辨率,不过它具有获取全极化信息和强波段穿透能力。2008年1月,以色列凭借成功发射TecSAR卫星跻身世界研制卫星强国之列,以性能优、质量轻、工作模式灵活等特点著称,更是增强了该国掌控中东态势的信息能力[12]。
我们国家SAR技术研究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略迟于其他国家。中国科学院1976年设立了国内首个研究机载SAR成像处理实验室,并于三年后收获SAR成像图。1994年电子研究所创造出机载SAR的数字化处理器,由此迈向一个新台阶。随着机载SAR的成熟,人们开始展开星载SAR的研制。1998年样机试飞成功,为未来的研究夯实基础。
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十二五”时期,星载SAR研究成为我国在地面观测方面的重点发展走向[13]。2012年12月,东方红卫星公司成功发射1C SAR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SAR,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方面。2015年,国防科工局的民用航天预研项目——星载新型SAR技术项目结束飞机任务,成功获得了5条航线紧缩极化数据和50条航线的全极化数据。该项目有着水稻卫星和环境卫星背景需求,用于预估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及检测水华和环境灾害等方面。 星载SAR系统的研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