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微球氧化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许多科学工作者都曾对微球氧化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如下所述的便是其中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
贾殿赠等首先通过研究室温下铜(Ⅱ)化合物与氢氧化钠的固相反应,得知这种方法下的产物为氧化铜,进而选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铜为原料,在室温下采用一步固相化学反应法直接合成了类球形微球氧化铜粉体,所得微球氧化铜产物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其平均粒径为23nm左右。该方法的优点是工艺很简单,同时减少了由于反应的中间步骤和高温处理引发的粒子团聚、产物不纯等不足等问题。洪伟良等将醋酸铜和草酸作为原料,在低温下采用固相配位化学反应方法研制出了不规则的微球氧化铜,所得微球氧化铜产物的平均粒径为26nm左右。与前者所做的室温固相反应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室温固相反应法不可比拟的无需洗涤,工艺更具简单化等优点,但同时也面临着反应需要进行热处理以及产物出现较为严重的团聚现象等问题,所以此法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寻找合适的方法工艺来改善所得产物的分散性。41771
张汝冰等用喷雾热解法制备出了针状的微球氧化铜,所得微球氧化铜产物的平均粒径在30-50nm范围内。此工艺主要是将反应原料设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通过将二者的水溶液混合后经过加热、过滤、反复洗涤,直至混合溶液中的硫酸根去尽后得到氧化铜的前驱体,将所得产物氧化铜前驱体直接送入离心喷雾器,在离心喷雾器中对氧化铜前驱体进行喷雾热解反应,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即为微球氧化铜。与前者不同,Kumar R.V.则选用醋酸铜为原料,通过声化学法研制了微球氧化铜材料。此法的工艺条件是在氩气保护下将醋酸铜水溶液于室温下,用高强度的超声角照射3h,所得产物经水洗后醇洗,继而再进行真空干燥后即得微球氧化铜产物。论文网
将原料改为硝酸铜和尿素,李冬梅等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微球氧化铜粉体,所得微球氧化铜产物具有均匀的粒度,且平均粒径在25-60nm范围之内,此外还考察不同反应温度对微球氧化铜产物粒径的影响。Hong Z.S.等以醋酸铜为原料,成功地采用醇热法制备了球形微球氧化铜,所得微球氧化铜产物的平均粒径为11nm,并且通过研究不同反应温度和不同反应时间下微球氧化铜的尺寸,发现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可实现控制微球氧化铜的尺寸在3-9nm范围之内。
罗元香等以氢氧化钠、硝酸铜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为原料,采用快速液相沉淀法制备出了微球氧化铜粉体产品,通过对分散介质、沉淀剂和焙烧温度等工艺操作条件对产物微球氧化铜的微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来寻求最佳的反应工艺操作条件。研究结果得知,对产物微球氧化铜的微结构有比较明显的调控作用的是分散介质和沉淀剂的种类以及反应过程中的焙烧温度。首次以氢氧化钠、硝酸铜以及不同的络合剂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制备出微球氧化铜粉体的是李冬梅等人,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考察乙二胺、柠檬酸和氨水等三种络合剂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得知:这三种方法都制备出了粒径在40-60nm范围内且粒子呈球形的纳米氧化铜粉体产物,并且随着络合物稳定性的增加,微球氧化铜粉体产物的粒径也随之增大;其中当以乙二胺和氨水为络合剂时得到的氧化铜产物的分散性较好。
Cames C.L.等用通过改进完善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微球氧化铜粉体,并对其工艺过程中的原材料、溶剂、搅拌时间和干燥方式等对微球氧化铜产物比表面积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由实验结果得知,以氯化铜为原料,绝对乙醇为溶剂,在氩气等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将氢氧化钠的绝对乙醇溶液滴加到氯化铜的绝对乙醇溶液中,直至二者形成较为稳定的氢氧化铜凝胶,在室温搅拌2h使其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等基本操作,在氩气等惰性气体的气流中在250℃条件下热处理15min左右,从而得到黑色的微球氧化铜粉末产物。所得纳米氧化铜的平均粒径约为7-9nm,比表面积可控制在120-136㎡/g的范围内。 微球氧化铜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