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豪(2010)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存在种种发展弊病,但是由于政府和企业都是由同一个组织机构管辖,企业不会因为利益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建设工程质量从总体上还可以保证。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建筑规模逐年扩张,很快出现了巨大的卖方市场,随之是市场竞争的缺失,在缺少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加上政府监管职能不完善,建筑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不惜采用劣质原料,不按设计和相应标准施工的无良行为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大的利润。结果出现大量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这一现象引发政府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政府加强对建筑产品质量的管制。
《当前质量监督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指出,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质量最关心的业主不能时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正是由于业主缺位,一些建设单位作为代建者,经常与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工程质量,这也是造成许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工程质量监督者的监督机构,因为参与了工程的基础、主体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使得质量监督机构经常容易被认为是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但凡出现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就把责任归咎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此,质量监督机构不得不替真正的质量责任主体背负了骂名。长此以往,监督机构被社会公众误解,承担着不公的社会舆论压力,这种片面的、被动的定位使得真正的责任人置身事外,他们的错误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另一方面,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极大的打击。[11]
参照国外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我们也应该尽快实现全面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我国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监督的重点要从对工程实体的质量监督检查扩展开来,除了对建筑物施工过程的重点监督检查之外,还要对工程建设的多个行为主体做出的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12]
《关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思考》中表明目前对工程质量监督推进信息化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如今信息化已经是当代社会的主要工作形式,各种各样的办公软件及数据库系统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缩短了办公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成本;最主要的是高度的信息化可以实现多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可以长期保存大量的工作信息数据,并且这些信息一经搜索就可以很轻松地查阅到,大大简化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大力实施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改革是工程质量监督更加适应社会,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当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各级质量监督结构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大范围内的工程信息的共享,这样一来既消除了地域不同所造成的工程信息的盲点,增近了监督机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对工程信息进行统一有序的管理,提高监督机构的工作效率。[13]
施工现场质量监督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