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性小额贷款机构目前设计的信贷产品主要有两种,分为小组贷款和个人贷款。这两种信贷产品均是由国外的乡村银行引进来的,西方国家对小组贷款和个人贷款分别所面临的的风险大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一些学者也专门为小额信贷模式建立其特有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公益性小额贷款企业的运作模式提出了其观点。因此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归纳国外研究状况。45625
1、关于公益性小额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
Stiglitz(1990)认为,小组贷款可以利用当地借款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解决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自发形成一个选择和监督机制,从而减少违约风险的发生,同时,他认为这种小组贷款的形成是一种自动选择,借款人会自发选择与自己风险相近的成员,从而将高风险的贷款人排除在外。因此,这种小组贷款方式对于贷款对象是无抵押无担保,经济实力不够强的客户为主的小额贷款机构是非常可行的的方式。
ArmerndarizdeAghion(1999)研究了小额贷款还款阶段借款人故意违约行为,他认为小组贷款方式并不是完全没有弊端,虽然小组规模越大,形成的监督体系就越大,违约风险会降低,但同时由于小组规模的扩大,会使得小组成员逐步丧失警惕性和危机感,使得违约风险增大。因此选择一个合理的小组贷款规模,对控制信用风险的产生极为重要。
2、关于公益性小额贷款社会企业的模式运营
BerenbaehandChurchill(1997)总结归纳了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将要面临四个主要风险点分别是:(1)由于客户贷款都是无抵押的,可能会面临较高的突变风险;(2)资金所有者不明确和管理者不尽责带来的风险,由于小额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社会捐助和国家拨款论文网,所有者不明确,因此发放贷款时如果管理者不尽责则容易出现贷款风险。(3)管理风险,由于小额贷款的发放地区都在偏远落后的地区,信息系统和公司内部管理跟不上,使得管理人员在决策方面容易出现错误;(4)“新增产业”风险,小额信贷机构越来越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KasiaandPawlak(2002)总结出小额信贷机构如何获取客户信息进行信用管理。其总结的方法有可靠的信息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并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来对日常业务进行信息收集。
(二)国内研究状况
1.关于企业信用管理
(1)公益性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
史清华和陈凯(2002)指出,发生借贷行为最频繁的是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年户主,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偏下的家庭,中年农户贷款多用于生产,而年轻和年老的农户贷款多用于生活型支出,而低收入者贷款多用于生活支出。农户贷款的用途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其还款能力。
赵岩青(2007)通过调查分析,对小组贷款模式在现实中的风险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我国目前实行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产权不够明晰,导致执行困难,信贷机构自身监管调查不力,其次就是农村地区金融意识的缺失,农户之间信任关系难以形成,联保小组难以建立,还有信贷员不尽责,都使得小额贷款的风险增大,影响小额贷款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陈莹(2006)借鉴了信用卡消费贷款中基于“5C”要素的信用评分法,结合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特点,将农户指标归纳为品格,能力,资本和环境四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
马文勤(2009)利用陕西省杨凌区三家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建立Logit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并且模型识别能力较好,对违约农户的识别准确率达85.9%。 公益性小额贷款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