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工业革命为分界线。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 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 1997)理论,以及后来的信息城市(数字城市 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 世纪初)理论。数字城市理论提出者将城市视为是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取得良好效益的城市。其中,智慧城市的思想和理论依据并非由许多文献所描述的那样,是由IBM公司在新世纪所首创,它起源于1998年鲍里尔(Bollier)《怎样通过智慧的增长阻止城市的无序发展》著作中,作者倡导应该摒弃旧的观点,对城市规划采用新的政策,这种新主张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美国的波特兰市付诸实践[17]。
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还有以下学者的阐述:Smart Feature Initiative研究院专家Noebert A. Streitz进一步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明确不同使用者,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Caragliu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进行明智的管理。这两位学者强调了公民的参与[18]。
Ago Luberg,Tanel Tammet,Priit Hirv,对智慧城市在旅游方面的应用做了阐述,主要应用于目的地规划,旅游者通过时间、他们的所在地和期望旅游目的地的系统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可供参考的旅游目的地。Jonathan Wareham Sotiris Zygiaris对智慧城市战略在城市交通上所起的作用,并以巴塞罗那为例做了实例分析。对智慧城市、智能城市、绿色城市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并认为智慧城市应该创造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生态系统。Leonidas Anthopoulos和Panos Fitsilis博士认为,要把通信技术运用到真实的社区中去,将美国式的“网上城市”转变为韩国和日本“无所不在的城市”。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 “无所不在的城市”被定义为:一个所有的信息系统包括交通、政府、医疗、教育等都通过无线网络或者平射识别标示(RFID)互联互通。这三位学者对智慧城市的阐述比较具体细致,列举了一些实例[19]。
Giffinger R认为智慧城市应包含智慧经济、智慧人民、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六大领域。而智慧城市在有自我决定性、有独立性、有觉悟性、有才能和行动力的智慧组合之上的市民,用一个前瞻性的方式去高效地实现这六大领域[20]。Camgliu等人认为智慧城市为6个维度:智慧经济、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空间、智慧家庭、智慧政府[21]。这两位学者则是从宏观层面来对智慧城市进行归纳总结,对我们来说,只起到大纲的作用。
Hall认为智慧城市是指一个城市能够对其所有关键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与监控,包括道路,桥梁,隧道,铁路,地铁,机场,港口,通信,电力,水,以及主要的建筑物,可以更好地优化其资源,对其预防维修活动进行规划,监控安全方面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公民的水平[22]。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使用智能计算技术,使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包括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房地产,运输,和公用事业等更加的智能化,互联化和高效化。这两位学者强调了在一定的基础设施之下借助先进的技术,优化资源,提高城市服务[23]。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观点,不过在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上都抱有支持的态度,相信智慧城市所带来的积极效益。但是他们对于智慧城市的构想基本上都是从宏观方面来阐述,未能做到有重点、根据具体情况来构建蓝图,而且他们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偏重于物质方面,对于精神方面的涉及得比较少。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4):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