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1960)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也是FDI理论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1、能够从事跨国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拥有独到的特点,使它们具备不为同一外国市场上的其他公司(包括当地企业)所有的垄断或独占竞争优势;2、市场不完全竞争造成跨国企业垄断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3、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至少拥有四种垄断优势,分别为技术优势、规模经济的低成本优势、资金和货币优势、组织管理优势。47618
此后FDI理论发展迅速,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1978)在其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内部化理论。随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1981)进一步发展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强调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阻碍了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顺利过渡。通过建立跨越国界的内部化组织,资源可以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实现内部转移,从而克服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性因素。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1977)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论文网。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弗农(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周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9)在其出版的《对外贸易论》中系统的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境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一次进行。本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
戴维德•麦其克,爱德华•格兰姆《中国公司如何打破美国投资壁垒》(2006),阐述了为化解美国对中国投资者的敌意,告诫中国投资者可借鉴日本公司的经验,实施各种策略让美国接受。
露丝•里奥斯,莫拉莱斯路易•布伦南《中国在欧洲的兴起》(2010),研究了中国企业在欧洲和美国的投资状况,证明了对其影响主要的因素是政府因素。建议的策略是:遵守美国法律,做一名好雇主,融入美国社会。
国内研究现状
孙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壁垒与对策研究》(2013)中分析了中国企业遭遇到的美国、欧盟、俄罗斯和巴西设置的投资壁垒,总结了现阶段投资壁垒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肖金泉《机遇与挑战: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风险与防范》(2012),详细说明了中国海外并购各个阶段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形成的原因。对书中举出海外投资的案例进行剖析,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以及措施: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葛顺奇,阎大颖《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动因及趋势》(2102),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分析出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与其他国家对美投资存量的十分之一以及投资存量的快速增加。
王洁,王碧芳《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研究:以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为例》(2012),文中提到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限制了跨国并购的全面成功,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至关重要,企业应重视双方文化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文化整合的过程。 企业海外投资壁垒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