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尹龙(2001)早在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前,就从货币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在金融中应用的风险和必要的监管问题作了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最早被谢平(2012)提出,它创新了支付渠道、信息整合、资源配置的功能,被认为是第三种金融模式。[1]学术界对此概念存在分歧,王国刚(2014)[2],吴晓求(2014)[3]等认同互联网金融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杨凯生(2013),陈志武(2014),殷剑峰(2014)则认为互联网只是作为工具,互联网金融没有脱离传统金融业务领域。[49246
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规范和更新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精神,从传统金融机构到金融市场组织形式都受到了影响和启发,这是一个谱系概念(谢平2015)。[5]互联网金融颠覆论则被王国刚(2015)从概念、功能、机制方面一一推翻,作为主流运作方式的可能性小。[4]
反观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周民源(2012)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是必然结果,同时为了转型的行之有效,分别从发展、经营、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作了分析[6];在具体的经营方式转型上,动因的探讨和转型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分析是唐盛鹏(2013)提出对策的先决条件。[7]
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对策的提出前提,主要集中在重视大数据和金融生态圈的价值、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造成的职能冲击、注重丰富多方合作渠道等方面。金融生态圈价值链的巩固在于“平台”的运转高效,现在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在金融市场中论文网,掌握了数据信息来源和分析能力就拥有了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进行决策前,必须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探究,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此[8](赵付玲,2013)。彭迪云、李阳(2015)的观点是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是同为互补和竞争[9],梁璋(2013)则补充说明了商业银行的政策砝码优势。[10]互联网金融不断的发展,其影响力足以逐渐同化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曾国安、胡斌,2014)。[11]
范淑莲(2014)利用SWOT分析法,在详细分析商业银行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得出结论:商业银行的劣势更为突出,通过组合优势和机遇,选择最佳对接模型,最后应用于直销银行,自助小额贷款,建设平台。[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国内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5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