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对组织的认识逐渐深入、全面的过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综合体,作为社会组成要素的组织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就需要不同理论支撑,同一阶段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产生不同理论共存的局面。49470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泰罗、法约尔、韦伯等古典组织理论大师们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组织问题,在组织结构方面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坚持用科学的准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来解释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原则。它是一种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认为组织就是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机械系统,有一种适合所有组织的最好的模式,即通过严格的组织制度建立一个等级清晰的职权系统——金字塔式的结构形式。它适应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理论局限和不足就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它仅仅将组织当作一个机械系统,就结构谈结构,而忽视了构成组织最基本的最具活力的因素——人以及人的除物质以外更丰富的需要。只一地强调去适应组织结构,而忽视了个人对组织结构的能动作用,以至牺牲了个人目标,抑制了创造性。其次,它强调组织内部的相互适应,而脱离了组织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大系统,因此对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孤立的、封闭的。另外,此理论侧重于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缺乏对组织发展和创新的探讨。尽管如此,古典结构理论为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奠定的基石,仍是我们继续发展结构理论和进行管理实践的坚实基础。事实上,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在形成后的近半个世纪中,都始终处于组织结构理论的主流地位。
在本世纪20年代,组织的动力系统的缺陷越来越成为制约组织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古典组织理论主要以经济方面的报酬作为激励的基点,甚至是唯一的方法。然而,许多研究成果以及显示的管理经验均表明,经济因素方面的激励作用在逐渐降低,组织内部冲突不断发生,生产效率受到威胁。于是,组织学家们逐渐将目光转换到以前被忽视的人的因素上,开始研究人的行为差异、行为原因以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人际关系理论,50年代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中叶又发展形成组织行为学。这一学派的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贡献相当丰富,可以被称为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伦西斯、利克特、麦格雷戈、赫茨伯格、阿吉里斯等。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组织中社会心理系统对人的行为的作用,重视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对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重视组织内人的重要性,坚持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解释整个组织结构的变化。但是,它对个人情感和心理的过分强调,却使它走上了与古典理论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忽视正式组织的存在,缺乏对理性和经济因素的研究。
在60年代出现并在70年代成为组织结构理论领域主流的是系统权变理论。它侧重于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适应的关系。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是此理论的基本方法。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霍曼斯、伍德沃德、劳伦斯等。这一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部分,组织与社会环境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组织结构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即所谓以变应万变,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组织结构设计。不同的组织以及同一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应按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而且组织本身也是由各个次系统有机联系而成的一种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有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组织不是固定的、静态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内部与外部、内部与内部之间的调整和适应的运动过程中。系统权变的组织结构理论强调的是政策、咨询、监督、执行、信息功能的全面发挥,是一种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在管理者的主导下,外部环境、发展战略、工艺技术、组织规模等权变因素对组织的结构发挥作用。其中,发展战略是管理者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对各种权变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时的最重要权变因素。因为发展战略从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其他权变要素的要求。 组织结构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5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