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并逐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相关环保法律法规陆续出台。90年代初期,逆向物流开始在国外受到重视。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认为逆向物流是对原材料、加工库存品、产成品,从消费地到起始地的相关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流动而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Kopicki在1993年提出逆向物流的原则和实践,讨论了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基于。90年代后期对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Stock在1998年研究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建立和实施;Rogers和Tibben Lembke在1999年介绍了逆向物流广泛的商业应用;在技术方面,Guide等在2000年详细讨论了再制造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7698
Fleischmann等在1997年将逆向物流研究领域分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逆向物流网络规划、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其中物流网络的构建是整个逆向物流的基础,大部分研究是在具体建模时一般将各种随机情况进行确定性的近似,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问题建模成混合整数规划问题或者非线性规划问题,得到了一个较优的逆向物流系统。Shih,Li-Hsing,2001;Tung-Lai,2002等建立的模型是多级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目标函数大多是从电子产品运行周期的角度要求平均成本最小,约束条件则一般包括物流运输的平衡约束、生产处理能力约束、库存容量限制约束、设备数量约束以及决策变量的非负约束或非负整数约束。因为逆向物流网络问题的复杂性,模型的求解需要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比如拉氏分解或其他搜索方法。
中国在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则比较晚,有关逆向物流系统模型和优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向盛斌等在2001年着重从环境伦理上论述了逆向物流管理必要性,强调政府管制;柳键在2002年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对逆向物流管理作了分析。朱道立等在2003年对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作了分类,研究逆向物流系统结构以及相应的系统技术。达庆利等2004年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总结了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逆向物流系统的结构特征、设计原则及设施的选址定位问题。谢家平等在2004年分析了废弃处理策略的成本与效益;考虑再用收益最大化、再生收益最大化、填埋成本最小化、回收净收益最大化、再生项数最大化等目标约束,建立了产品回收策略优选的0-1型目标规划模型。[2]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开始对逆向物流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他们研究重点在逆向物流的内涵、价值、成因、业务历程等,忽视了逆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有报导。本文针对连锁超市逆向物流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连锁超市逆向物流的发展有所帮助 逆向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