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的研究,作为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的PPP 模式是一种公私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模式。其融资模式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有众多优势,但有相应的适用性条件,国内外都对 PPP 模式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也分析了这种模式运用在项目建设中的可行性,这样就具备了 PPP 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理论基础。58098
国内学者对 PPP 融资模式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侧重风险管理的单方面角度的研究,例如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或从 PPP 融资模式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研究。对比国外而言,国外学者主要从风险分担进行研究学者较多,例如美国和英国,而国内从风险评价进行研究的较多,同时,国内的研究采用的一定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模型的适用性还有待进行研究和论证。相对来说,国内对风险分担的研究较少,并且侧重定性的研究,例如进行问卷调查等,定量的研究较少,这样在风险分担方面就缺少了模型的依据。
1 国外现状研究
PPP 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资金融通模式。其产生于英国,该国率先于 1992 年采用了PPP 模式进行建设,并在随后将该模式广泛运用于该国的交通、卫生、国防、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这一模式的适用性。自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实践并应用融通民间资本以此建设公共项目的 PPP 模式。与此同时,PPP 模式的理论研究也紧随实践的步伐而兴起,早期的研究偏向于 PPP 模式的定义、适用性及分类等基本理论。在对PPP运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研究中, Mayston 和 Pollock [1-3] 应该算作是先驱者,他们对英国的国家安全部门的研究中论文网,首先引入了 PFI 模式的概念。随后掀起了PPP 模式的研究浪潮。
在PPP模式成功案例经验的归纳中Michael Spackman [4]对英国应用 PPP融资模式十几年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该模式在英国的成功将为在我国成功应用带来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针对于PPP模式的风险管控方面,加拿大学者Darrin Grimsey 与 Mervyn K. Lewis 在的文献中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 PPP 模式的风险·分为九类,分别是:技术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回收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缺省风险。并从不同项目相关方的角度对风险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他们认为,对于项目采购者来说,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投标者的资质和利率风险,评价风险的指标是 NPV 值,可以采用期望成本与敏感性分析法对风险大小进行评估;对于项目发起人来说,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股权回收等,主要的风险评价指标是股权 IRR 值,对于投资者/借款者来说,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需求因素、管理成本和资金开支风险、运营成本与运营绩效、建设成本等,评价风险的指标是回收率与还本付息周期,可以采用现金流的敏感性分析法风险进行评价[5]。虽然按 Darrin 与 Mervyn 的思路可以对 PPP 模式的公用事业项目风险进行分析,但使用 Mona Carl 模拟法需要太多的历史数据,因此并不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
2 国内现状研究
随着 PPP 融资模式在国内的逐步兴起发展和应用,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风险分担在PPP模式中的实际重要性。对风险分担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的风险该有哪一方承担的研究逐渐增多。
陈波、李远富主要是给出了对 PPP 项目中风险分担有影响作用的一些风险因素,根据这些风险因素,构建了线性规划模型,最终的结论是,如果要使得该项目融资在整体上达到最大满意度,就应该由风险偏好系数最大的一方来承当该风险。这一层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承担某一风险因素更加有能力或者优势,并能有效的解决风险危机,那么这一方就是风险承担最优者,并且该方承担风险的风险偏好系数会较大,采用这样的分担方式,使得 PPP 项目参与主体的风险责任更加明确。然而,文中也提及不是所有风险都要由一方来承担,也有一些风险是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这样才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6-7]。 PPP融资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6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