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在生物医学领域有众多重要应用,国内外的研究学者纷纷开展了有意义的应用研究。
1 OC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结合了低相干技术和共焦显微技术的优势,利用灵敏度极高的外差探测获取干涉信号,形成生物组织内部微观结构的图像。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4],现有临床诊断成像技术的轴向分辨率只能达到0.1mm左右,距离理想分辨率还有一定差距。而OCT图像的轴向分辨率可以达到10um,是传统技术的十倍。此外,该系统由光纤光学元件构建而成,相对比较便宜和便携。OCT成为热点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与导管或内窥镜的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对内部器官微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5]。61969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最早起源于光学相干域反射测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Domain Reflectometry, OCDR)。该项技术是通过使用宽带光源进行干涉来实现样品内部微观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的。在1990年,Fercher等人用部分相干光进行干涉,测量了眼球的长度,标志着OCT技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在1991年,Huang等人在“Science”杂志上首次提出了OCT的概念,以迈克尔逊干涉仪为基础,通过移动参考臂中反射镜的位置来获得样品轴向的深度信息,将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了第一张人视网膜扫描图像。在1993年,E.A.Swanson等人利用OCT技术实现了人眼视网膜的在体成像[6]。两年之后,Fercher等人首先提出了频域OCT(Frequency domain OCT, FDOCT)的概念,并进行了数学物理过程的理论计算。此后,哈佛医学院的B.E.Bouma等人研制了一个高速、高分辨率的FDOCT系统,NaderA.Nassi等人则研制了由两个超级发光二极管组合的超宽带光源作为系统光源的FDOCT系统。另外,维也纳大学的R.A.Leitgeb等人采用了飞秒脉冲钦蓝宝石激光器作为系统光源研制了一个超高分辨率、高速的FDOCT系统,其还研制了一个线照明的FDOCT,即所谓的Parallel FDOCT[7]。随着频域 OCT 的发展,1999 年 Fercher 等人提出了复谱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Complex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CSDOCT)[4]。2002年,Wojtkowski等人认为可将FDOCT用于人的在体视网膜的测量,但此时FDOCT还处于理论阶段。直到2003年,三个实验组(包括 Choma等人在内)得到了FDOCT的实验结果,并提出了FDOCT能够大大提高图像的信噪比,这是因为FDOCT运用的是线探测器而非点探测器[1]。
2 OCT的发展趋势
OCT在医学上作用极多,如下:1)发现各种微小病变,协助诊断;2)确定病变位置;3)病变的厚度测量,用于疾病的随诊、疗效判断;4)发病机制的探讨等。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眼科、耳鼻喉科、牙科、动脉疾病、肿瘤切除手术等。将光纤用于OCT可制成便携式OCT,因其更佳的成像效果,将会比便携式超声波更受欢迎,成为有效的即时诊断工具。
用于医疗成像的OCT首度推出时,采用的是个人计算机(PC)作为系统平台,现在多个OCT系统制造商已经或者即将采用嵌入式处理平台,其中配备改为单一或多核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而非PC中使用的通用处理器(GPP)。DSP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缩短成像时间、提高影像质量。基于OCT基础的全光纤偏振敏感光学相干层析系统(PS-OCT)能够利用处理算法将光信号极化,产生视觉对比度更高的影像。论文网
由于OCT的诸多优点,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据粗略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仅有十几家医院拥有眼科OCT检查仪,而2011年就有了五十多家医院进行该设备的招标。表明该设备已被国内医院认可,并逐渐投入到日常诊断中。但中标设备均为进口产品,据调查仍没有国内厂家进行产品生产。进口产品的价格在人名币七十万到一百四十万之间,多数为德国生产,部分为美国生产。据了解,清华大学曾经与同仁医院进行过该类设备的研发,粗略计算成本在三十万左右,但最终没有产业化。按目前发展趋势,近几年眼科OCT将成为三甲类医院的必备检测仪器,保守估计每家医院一台,就将有800台左右的需求量。 OCT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6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