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P(DAC-AM) 制备工艺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从聚合度、引发剂、聚合助剂等改进研究方面寻找合成P(DAC-AM)的新工艺,从而提高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并通过控制工艺制造出各种不同用途的产品。一些代表性的报道如下:63627
2002年娄清香[ ]以(NH4)2S2O8-Na2SO3-偶氮剂形成的复合体系,引发AM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C-80)在水溶液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合成纯阳离子聚电解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在100万~600万、阳离子度1%~60%的一系列产品。是较早研究CPAM的研究者,从此之后不断有人加入CPAM的研究队伍。
2003年孙艳霞、车吉泰[ ]等采用复合引发体系(氧化剂、还原剂、增链剂兼具还原剂、偶氮类化合物的组成比分别为2.3%,26.7%,18.4%,52.6%),以AM和DAC为共聚体,进行水溶液绝热聚合,研制了一种DAC单体含量为40%~50% 、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107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2004年丁伟、张艳秋[ ]等人由过硫酸铵、甲醛次硫酸氢钠、功能性单体DA及其它助剂组成的低温复合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ETMAC)与AM水溶液绝热聚合,得到阳离子度为10%~70% ,相对分子质量(1~2)×107的P(AETMAC-AM)干粉。
这两个实验采用复合引发体系引发,水溶液绝热聚合法聚合,得到的产物的阳离子度的范围很广,相对分子质量很高,体现出水溶液绝热聚合法在聚合高聚合度P(DAC-AM)上有很大优势。
2007年卢红霞[ ]等人以一定量的(NH4)2S2O8、CH3NaO3S•2H2O和偶氮类化合物引发聚合反应,使用水溶液聚合法将AM分别与DMC、DAC、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AAC)聚合,实验表明DAC与AM共聚得到的产物絮凝效果最佳。在最佳条件下,所得CPAM的阳离子度为30%、特性黏数为13.8535dL/g。并且在加入量为0.027%的条件下处理污泥,上层清液透光率达99.6%,污泥脱水率达90.5%。虽然本实验的特性粘数不是最高,但其絮凝效果十分良好,也证明了P(DAC-AM)在絮凝方面的突出效果。
2010年马天芳[ ]以AM和DAC为原料,以吊白块、过硫酸铵和偶氮类引发剂引发,采用光辅助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型丙烯酰胺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P(DAC-AM)。得到的最大P(DAC-AM)特性粘数15.10dL/g,此时阳离子度为50%。该实验使用光辅助引发聚合反应减少了引发剂用量,降低了反应要求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
2011年李田霞[ ]采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V50组成的复合引发体系,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得阳离子度为26.7%,特征黏度13.95dL/g的P(DAC-AM)。该文献制得的共聚物特征黏度是水溶液聚合法中的最高值,其制备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网
2012年徐保明[ ]等人以AM和DAC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阳离子絮凝剂P(DAC-AM)。在最佳条件下,所得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特性黏数为18.6924dL/g,在其加入量为0.003%的条件下处理巡司河污水,上层清液透光率达90.7%,污泥脱水率达89.2%。并对该聚合物絮凝剂的结构和热行为进行了表征。该实验同时证明了随着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特征黏度先增加后减少。
针对以上文献进行归纳如表1:
表1 相关文献汇总表
年份 姓名 引发剂 聚合方法 相对分子量或者特性粘数 阳离子度 产物状态
2002 娄清香 国内外制备工艺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7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