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含铝炸药的爆轰性能研究
90年代末的时候M.EGogulya等又采用了两种新试验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含铝炸药的爆轰性能,通过测定压力与温度的变化来分析不同组分及Al粉颗粒大小的HMX/Al的爆轰性能。第一种:玻璃技术,它利用初始透明的材料在一定压力范围的冲击波作用下仍然保持透明,不仅能获得在透明材料中冲击波的温度,而且能够监测冲击波后反射波温度的变化;第二种方法叫做指示剂技术,对于该技术,反应材料的P-T关系被给出,这样就可以通过T来监测界面的压力变化过程。该试验要借助双通道、光学高温计来完成[12]。
1998年,P.J. Milier等对ADN/Al进行了小型爆速与平板试验,铝粉粒度大小从50μm-60μm。试验结果显示颗粒尺寸对于爆速D和平板最终速度v都有很大影响。计算发现ADN的爆速计算值为测得值接近两倍,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ADN分解了,而其中的产物主要是HNO3、NH3,产物中的H20很少[13]。
1998年A.A.Selezenev等对向RDX加入20%的Al和AlH3进行爆轰性能研究。试验发现Al和AlH3粉末都导致了爆速的降低,爆轰产物的绝热膨胀作功并不明显,仅当爆轰产物膨胀到V/V030时,膨胀做功才增加5% [14]。
4 含铝炸药的做功能力研究
作为衡量炸药的重要参数,炸药的做功能力一直是很重要的衡量参数。评价炸药的做功能力的试验方法各种各样,有:驱动金属板法、水中爆炸法、圆筒试验法、铅块法等。在含铝炸药作功能力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根据条件的实际情况对试验方法做了取舍与选择:
上世纪70年代年美国的Finger等做了含有铝、无机氧化物和二者混合物的塑料粘结炸药(PBX)的标准金属圆筒试验,测量了炸药爆速和加速金属能力这些炸药由在PBX配方中以铝、高氯酸铵(AP)和高氯酸钾(KP)代替部分HMX制成。试验结果表明铝和AP能够有效的用于PBX炸药驱动金属[15]。
1976年瑞典的Bjarnholt G进行了含铝15%的Comp B和RDX/TNT炸药的标准圆筒试验。在RDX/TNT配方中对原料做了替换,以氟化锂(LiF)取代铝进行试验,爆轰参数的计算则用BKW状态方程,在试验中发现了在爆轰4s后由于铝参与反应使得压力增加的证据[16]。论文网
在90年代美国的W.C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组分的炸药中铝粉的反应率,做了驱动金属板试验。用Fabry-Perot 速度干涉仪测量炸药和窗口界面的粒子速度和炸药驱动金属板的自由面速度。目的是发展一种考虑铝颗粒尺寸、金属同氧的比例和其它与能量释放值有关参数的通用爆轰模型[17]。
1993年法国学者Baudin G.做了驱动金属试验,主体为三种含铝炸药。分析了含铝炸药爆轰中铝粉反应特征,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模型,来预测高能含铝炸药在空气中的小型试验和水中爆炸的性能[18]。
1994年北京理工大学的丁刚毅和徐更光利用锰铜压阻计和拉氏分析法对HexAlPW30含铝炸药的爆轰反应进行了研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系统模拟试验,用来标定炸药的速率方程。对以石墨代替铝的配方进行了试验,以考察铝粉在爆轰区内是否参加反应。利用二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系统,对HexAlPW30炸药冲击起爆做了爆轰数值模拟,他们认为:该含铝炸药具备较强的驱动做功能力[19]。
5 温压炸药的研究发展
温压炸药主要由氧化剂和可燃剂组成,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想炸药。温压炸药属于一次引爆云爆剂,它的起爆方式为一次起爆,国内外关于温压炸药先后都开展了研究。
国内对温压炸药的研究时间比较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目前从事此种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单位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温压炸药的各项爆轰性能、炸药的反应过程和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上[20]。另外在起爆方式上的应用也比较少,早期一次起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化学催化法、光化学催化法和热湍流喷流起爆法。但是想要在军事上投入使用,目前还相去甚远。在文献方面,国内关于此类研究的资料也比较少。 含铝炸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7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