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21-03-05 15:38来源:毕业论文
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剧烈。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卡普兰和诺顿(

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剧烈。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卡普兰和诺顿(1990)提出“全方位绩效看板”的研究计划,并最终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平衡计分测评法”。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弗里曼(1984)、布莱尔(1995)、多纳得森(1995)、米切尔(1997)等学者的不断努力,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其中企业绩效评价成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克拉克森(1995)建立了评价企业社会绩效的RDAP模式,即“对抗型”、“防御型”、“适应型”和“预见型”。斯科特(1995)认为组织是一个政治性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不同的相关者企图建立自己的标准以实现自身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可能是物质的,但也可能是谋求某种对于工作计划或工作活动的控制权。佩弗和沃尔什(1995)等人进一步认为: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想通过对自身权利的运用,倡导对自己有利的绩效度量方式,因此最终的评价方式就是多个相关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

2  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方法。大体上,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总量指标评价、财务指标评价和企业绩效评价三个阶段。

⑴ 总量指标评价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习并借鉴了原苏联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一考核方法对提高产品生产能力、迅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75年国家拟定了“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这一考核评价的方法只是简单地把计划目标和行业生产技术标准进行对照。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从价值的角度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方面,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并以企业的“实现利润”和“上交利税”指标为主要考核内容,逐步将企业管理纳入以效益为核心的轨道。1982年国家经委、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16项“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但由于该方法存在考核内容过多、计算复杂以及不易推广等明显缺点,依然不适应于当今的状况。

⑵ 财务指标评价阶段

当我国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后,绩效评价更加强化效益指标。 1992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突破了计划管理的思想,根据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要求,规定了8项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1995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开始实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情况与企业提出的新增效益工资挂钩。同年财政部根据国有企业监管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颁发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99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根据新的形势,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并重新分配了指标权数。

⑶ 企业绩效评价阶段

随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逐渐得到社会的认识,政府部门开始高度重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了有效地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科学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为适应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200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7088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